政府喊話,2030年台灣要成為雙語國家,提升國民英語能力,以增加國際競爭力。
英語好不一定能教英語
為配合國家政策,教育部編列預算,全力在各級學校,推動雙語教育,筆者樂見未來的台灣,在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之下,整體國民的英語能力都能有顯著的提升,但一項政策的推行,不能本末倒置,顧此失彼。
今年的台北市教甄,包括健康教育、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童軍、體育類科,全部開雙語缺,報考資格除了要有合格的該科教師證之外,還須具「合格英語科教師證」或相關足證英語能力的證明。至於國、英、數等傳統主科,則全部開一般缺。
上位者的思維很簡單,學校要推動雙語教育,勢必要有雙語能力的師資配合,比方說某位體育老師曾經在國外住過,會講流利的英語;或者是某位表藝老師,有金色多益證書,這些老師們勢必是未來學校試辦雙語教育的先遣軍。
但現職各科老師具備雙語能力又願意配合的可說是杯水車薪,於是未來幾年教師甄試開出大量的雙語甄試缺,即將變成一種常態,看起來是如此的理所當然,但筆者以為,上位者犯了相當嚴重的邏輯謬誤。
恐淘汰其他專業教師
命題一、實施雙語教育的老師須具備一定的英語能力。命題二、學校需要雙語教育的老師。結論就是教甄訂出雙門檻,如此一來就能聘到可以協助推動雙語教育的老師。這樣的演繹邏輯陷入一種名之為「形式謬誤」的推理錯誤。亦即雙語教育的老師英語能力必須不錯,我的英語能力不錯,因此我就是一位不錯的雙語教育教師。
一個好的雙語老師,英語能力強只是諸多條件裡的一個子集,其他的子集包括本科專業度、班級經營…..等等,今天教師甄試訂出雙門檻,的確留下了具備英語能力跟本科專業雙子集的這一批人,而為數不多同時滿足這兩個條件的老師錄取率可能會大幅提高。
但相對的,我們也直接淘汰了另一批,所謂在成為一個好老師所必須具備其他子集條件的優秀人才,到頭來我們可能錄取了一批英語能力很強,但體育、表藝、健教、視藝本科的專業度卻不是那麼OK的老師。
非主流科目成白老鼠
這樣的隱憂,我想上位者也不是不清楚,所以攸關升學的主要科目,根本不敢開出雙語缺,正所謂此地無銀三百兩,教育部在宣導教學正常化,言必稱科科等值,但在推動雙語政策時,卻露出馬腳,讓所謂的非主流科目作白老鼠實驗對象,自打嘴巴。
基於市場供需原則,未來將有一批流浪教師,要嘛加強英語能力拿到相關證書;要嘛就是英語能力強的想辦法考到各類科教師證,看能不能想辦法抓住這一根名為「雙語老師」的浮木,脫離流浪教師身份。
這一批人應該是雙語政策之下的最大受益者,未來這幾年,在新課綱彈性課程、本土教育、雙語教育的多頭馬車,分進合擊之下,我們的教育現場會產生什麼樣的化學變化?值得我們繼續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