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

醒報編輯 2021/05/13 07:38 點閱 18236 次

我們身處的現代都會天際線日漸高遠,但今日城市生活卻被氣候變遷、人口過剩、社群分化、跨域爭奪等後現代的多重威脅籠罩。面對不確定的將來,「想像力」也許是能夠幫助人們理解未來晦澀圖像的可行工具。

長此以往,來自各方的建築師、藝術家、小說家、電影導演持續提煉呼應時代的多媒介靈視,伴隨技術更新與觀念演化,預言步步成真,幻想化為實相。科技與夢境交纏紐繞,互寫韻腳。未來的城市烏托邦奏鳴曲調,已然激響。

建築學者多伯拉茲克在書中展示了一系列蔚為奇觀的想像城市界域——漂浮、飛行、垂直、地下、廢墟等——打破陸海空的既定界限。聳立於波斯灣畔的杜拜摩天樓映照出巴別通天塔的螺旋軸柱,而開發中國家的貧民區外觀卻形似賽博龐克作品的荒誕都城。

2013年1月,一座北京的高聳入雲建築計畫圖像,引起網路上的驚嘆,這棟樓的奇特之處在於,它看起來就像是1982年電影《銀翼殺手》(Blade Runner)的都市景象翻版。

雖然嚴重的都市空氣污染影響居民,但目前已出現一種融合真實與想像、屬於生活與藝術的「銀翼殺手驚奇旅程」供觀光客參加,這類情況在2017年的續集《銀翼殺手2049》(Blade Runner 2049)上映之後更加蓬勃了。

該現象顯示了,今天的我們對於自己在真實城市中所體驗者,以及我們在城市想像中所取得的心理印象──這些印象來自於科幻片、小說、電動遊戲──兩者如何協調地融合在一起。

想像與理性縱橫交錯

隨著北京或上海這類城市近年的驚人成長,從前的未來主義式(futuristic)遠見已幾乎實現,造就了一種過去、現在及未來的奇異綜合體;當代市貌最為「未來主義式」的都市杜拜,已經被用作電影中未來世界的背景設定,正如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首部科幻片──2013年上映的《雙日之子》(The Sons of Two Suns)。

我們想要了解未來的最基本方法,就是透過想像:去思考未來,根本就等於去想像未來。目前對城市未來的思考在性質上皆有助益,基於科學所做的預測所勾勒出的可能景象,然後能夠針對此經驗性資料與主觀幻想所產生的預測加以區別。

城市或都市一直以來都是心靈與物質的結合體,這是我們精神與肉體都扎根的所在地。更有甚者,在數位化時代,真實與想像已經徹底交織在一起,不然的話,為什麼現在的觀光客能享有「銀翼殺手旅程」呢?我們所要做的並不是劈開想像、使其與理性分離,而是應該探索這兩者如何縱橫交錯,而兩者之結合如何能開拓我們思索未來所呈現的豐富可能性呢?

奠基於實踐的未來主義

本書的目的正是將十九世紀至今各式各樣對未來城市的願景綜合並陳:文學、藝術、建築方面的圖像,還有電影與電動遊戲。本書的核心目標是從建築的可行面上討論這些想像中的都市,以呈現可行性與想像這兩者之間能有多少連結。

這本書會揭示,未來的景象──不管有多奇幻──與目前情況有多少實際的關聯,如此一來便可改變當前的思考與實踐方法,並將這些方法運用在不同的途徑或脈絡中。本書對未來都市的呈現將組織為三個主題範疇:流動的都市(包括水面下、浮在水上、飄在空中的都市);垂直的都市(摩天大廈與地底下的都市);毀壞的都市(毀壞與改造)。

在每個主題之中,都包含了來自當代都市學家及建築學者的實際例證,涵蓋氣候變遷造就的洪水問題、人口急速增加、社會分歧加深、科技失靈、社會崩潰。本書所欲揭櫫的中心思想如下:對都市未來的想像如何強力地影響我們的思考方式,而這種思考方式所受到的影響,又如何與當今城市居住、設計的問題相連結。

如此一來,我們就能把「想像」帶回來與「現實」接軌,或者展現「想像」已經和「現實」交融到什麼地步,總之,這是奠基於各種「現在」與「實踐」的未來主義。

想像的城市

「想像」就是我們心靈中呈現的事物,這個心靈印象並非實際的存在物,「想像」是一種戲法、是一種魔法,而想像者的心中會出現新的圖像。

「想像」雖然被認定為人類重要的能力,但是它的地位一直到浪漫時期才有所提升,這是對十八世紀科學理性主義(scientific rationalism)的一種反動;英國詩人柯立芝(Samuel Taylor Coleridge)就以浪漫主義者之姿持論道,「想像」是在人類自覺經驗下的一股「洪流」,這股巨大力量經常幾乎要推翻或撕裂人類理性心靈的秩序。

今天,與「想像」更緊密相關的則是「幻想」(fantasy),幻想能創造出完全與「現實」(real)生活不同的世界。「想像」一詞內涵著「逃避」(escape)的貶義,表示人們不願接受這個世界就是如此,於是他們遨遊到那虛構的奇幻世界,也因此,「想像」被連結到不成熟與幼稚的性質。

為現實打下基礎

即便在最佳狀況下,「想像」也僅僅被視為某種現實的裝飾性美化,「想像」的產物──創意的藝術──有其價值,但並非必要,它是將嚴酷現實加以柔化的方法。

然而,人類的想像同時有更為嚴肅的目的,那便是推翻或重訂「真實/現實」的定義或何謂「真實/現實」的規則,「想像」可以超越世界現有的狀況──亦即我們目前所感知──,進而達到那未曾見過或未曾經歷的境界,我們可以說「想像」是為「現實」打下基礎,而且一直在試圖改變「現實」。

至此,「真實」的事物與「想像」的事物絕非區隔的兩個世界,兩者一直在互通有無、改變彼此。

想像與現實的綜合體

但是,「想像」究竟和城市有什麼關係呢?畢竟,城市是由我們感官所能覺知的物質所建構。十九世紀關於城市的文學作品如雨後春筍般問世,恰巧十九世紀亦是城市急遽擴張的時代,這當然不是一次意外,受工業化影響的城市發展特別快速,例如倫敦、紐約和巴黎。

一旦城市變得巨大又複雜,它就會超出個人心靈印象所能理解的程度,此刻便是「想像」出動的時機,「想像」可以填充我們心靈知覺與龐大都市環境之間落差的空隙。

查爾斯.狄更斯小說中所描述的倫敦是一個想像與現實的綜合體:一種精神投射的城市加諸在真實的城市之上。所以,我們現在所體驗的倫敦是狄更斯作品的「產物」,它或者是參加狄更斯作品地標的徒步導覽,或是在某些時刻「感覺」到這座城市的氣氛有點「狄更斯」。

城市注滿吸引人的想像

另外一個從想像轉移至現實的類似例證,就是目前提供給上海遊客的「銀翼殺手之旅」。當我們造訪任何一座城市,我們就會帶著對那座城市的事先「想像」前去,這類想像的成形可能來自我們見過的繪畫、影片、小說,或庸俗一點說,是來自我們出遊前所看的旅遊書與地圖。

想一想卡夫卡的布拉格、伍迪.艾倫電影中的紐約、雨果《悲慘世界》及其不朽同名音樂劇裡的巴黎。確實,許多城市就是倚賴文學作品、電影等形象造就了觀光旅遊業,這件事所指涉者不僅是城市地標的熱門程度,以及以文學人物為主題的博物館,其意涵是:整座城市都注滿了「吸引人」的想像。

(興韻/輯)

《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
作者: 保羅.多伯拉茲克
出版社:臺灣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