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本書,是想一次完成很多個目標,除了介紹我們所謂的古典音樂,古典音樂主要的人物、學派和發展階段,也帶領讀者更加了解音樂,以及認識那些創作音樂、演奏音樂的人。
這本書還要提供一些基本的事實與趨勢、知名作曲家的簡短傳記,同時檢視各地的音樂都共有的主題,例如愛、希望、喜悅、痛苦,還有我們所經歷過的,也必將反映在藝術創作中的人生百態——因為無論是哪一種形式,藝術最主要的功能終究還是以感人且難忘的方式,把我們的面貌呈現給我們自己。
這本書與我所寫過的音樂傳記不同,並沒有註腳,畢竟這不是一本學術著作。我寫這本書最主要的原因,跟我一開始踏入古典音樂的領域、至今仍然從事古典音樂的相關創作與寫作的原因相同,都是因為這是一種享受、一種熱情。
布拉姆斯出生於德國漢堡,父親是平凡的音樂工作者,母親是裁縫。從布拉姆斯的名字可以看出,他們家是農民的後裔,因為這個名字翻譯成德文是「約翰.掃帚」的意思。父親希望年幼的布拉姆斯學習大提琴與號角,以後可以到漢堡愛樂樂團工作。
出身平凡展奇才
但小小的布拉姆斯卻固執到極點,非要彈鋼琴不可。而且他還不滿十歲,就已經展露驚人的鋼琴天賦,而且他堅持要走上作曲的道路。老師只好勉強看看他的作品,沒想到一看就驚為天人。
「我頓時發現,」這位老師說,「這個孩子是個很有深度的奇才。」孟德爾頌過世之後,這位老師說:「一位偉大的音樂藝術大師離開了人世,但另一位更偉大的大師將要登場,他就是布拉姆斯。」當時布拉姆斯才十四歲,往後也不斷獲得此等尊崇。
少年時期不堪回首
可惜布拉姆斯的少年時期並不如表面上愉快。他家中的經濟始終不穩,父親認為既然兒子會彈鋼琴,就該憑這門手藝賺錢貼補家用,因此把兒子送到海邊的低級酒館,彈琴給經常光顧的水手聽。
十三歲的布拉姆斯彈奏舞曲賺取酬勞,卻留下不堪回首的陰影。他後來透露,酒館的女人為了取悅那些水手,竟然侵犯了他。但他又說,在酒館工作的那段日子並不愉快,卻也彌足珍貴,將他淬煉成鋼。
也許他是真的這麼想吧。他的家人後來發現他身心受創,這才安排他離開酒館,前往鄉間靜養。從此布拉姆斯身強體壯,直到生命結束的那一天。
展開音樂生涯
一八五三年,布拉姆斯展開相當平實的巡迴音樂會,沒想到音樂生涯就此扶搖直上。他與匈牙利小提琴家雷梅尼到幾個城市演奏小提琴奏鳴曲,加上幾首廣受歡迎的樂曲。他們的表演屬於「匈牙利」或「吉普賽」風格,樂風奇特,節奏刺激,算是當時的爵士樂,也是布拉姆斯往後的風格。
布拉姆斯接著與雷梅尼前往德國威瑪,拜訪雷梅尼的恩師李斯特。鼎鼎大名的李斯特很歡迎他們,也立刻施展琴藝,彈奏布拉姆斯那一首性感又假裝邪惡的降E小調詼諧曲。李斯特接著又彈奏他自己的B小調奏鳴曲,布拉姆斯卻打起盹來。一場延燒數十年的樂界鬥爭很快登場,一方陣營以布拉姆斯為首,另一方則是李斯特與同僚華格納。
音樂家好友
布拉姆斯在這一次巡迴演出的路上,也結識了小提琴家姚阿幸。姚阿幸是知名的音樂天才,十二歲那年就會演奏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兩個人就此展開一段長久的友誼與合作關係。
布拉姆斯與舒曼夫婦交情很好。舒曼的妻子克拉拉在鋼琴界,大概是僅次於李斯特的大師級人物。姚阿幸堅持布拉姆斯一定要拜訪住在德國杜塞道夫的舒曼夫婦。
於是在一八五三年十月的某一天,布拉姆斯揹著行囊,拿著手杖,敲了舒曼家的大門。他演奏了幾曲給舒曼夫婦聽,舒曼聽完拍拍他的肩膀,對他含糊說了一句:「我們有默契。」
那天夜裡,舒曼在日記寫道:「布拉姆斯來訪(他是個天才)。」從此舒曼夫婦等於是收養了布拉姆斯,家裡已經鬧哄哄的都是孩子,現在又添一個。
獲舒曼高度讚賞
幾個月之後,舒曼在期刊發表一篇文章,將這位二十歲的學生封為貝多芬的接班人、德國音樂未來的救星,言下之意是李斯特與華格納摒棄古典曲式,偏好有思想、有故事的音樂,把德國音樂糟蹋得不成模樣,需要布拉姆斯拯救。
舒曼的文章一發表,立刻在歐洲音樂界掀起一陣流言蜚語。布拉姆斯很感激舒曼,但實在受不了突如其來的包袱。後來他選擇跟姚阿幸住在一起,慢慢適應他其實不想要的名氣,不料卻接獲舒曼自殺未遂,住進療養院的噩耗。
與克拉拉苦戀
舒曼的妻子克拉拉深受打擊,一個人帶著七個孩子,還懷有身孕。布拉姆斯立刻伸出援手,搬來住在樓下的房間,幫忙照顧孩子,也處理家中雜務。接下來的幾個月,布拉姆斯與克拉拉常常討論音樂,也一起創作音樂。
布拉姆斯漸漸愛上這位比他年長十四歲的偉大音樂家。兩人展開一段長達兩年,夾雜著渴望與內疚的苦戀。我們無從得知兩人是否互訴情衷,有無肌膚之親,但一八五六年舒曼過世之後,這段感情已是人盡皆知,包括克拉拉在內的很多人都以為布拉姆斯會求婚。
沒想到他竟然回到漢堡,繼續當個單身漢,然而克拉拉始終是他一生的最愛,這份愛也延續一生。
專注創作與演奏
布拉姆斯結束了與舒曼夫婦剪不斷理還亂的那些年,一心追求平淡寧靜的生活。他擺脫煩惱,也找回創作的力量,成天忙著作曲、演奏、光顧妓院、跟朋友打架。
他不再奢想當個鋼琴家,不過還是會在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他在一八六三年移居維也納,不久之後維也納首屈一指的樂評家,也就是向來批評華格納不手軟的漢斯利克,也成為布拉姆斯的好友兼支持者。
作品源自人生
布拉姆斯從來沒寫過標題音樂,也不曾在作品中放入太明顯的個人色彩,所以他的支持者向來認為他是抽象派,作品裡沒有自傳。他確實很注重隱私,但他從來沒自稱是抽象派,也沒說過「作品裡沒有自傳」這種話。
他有時還會跟朋友坦承,他的作品都是源自他的人生。細膩的G大調弦樂六重奏,是布拉姆斯另一個抒情滿溢的作品,大部分的篇幅洋溢著溫情,是充滿愛意的音樂,但也蘊含著深切的遺憾。
第一樂章的高潮主題所用的音符,拼起來就是「Agathe」,是布拉姆斯拋棄的未婚妻的名字。布拉姆斯談起這部作品時曾說:「好了,我脫離了最後一位愛人,我自由了。」
打磨出交響曲
布拉姆斯年少成名,當時就有很多人認為他應該要寫交響曲。只要他願意挑戰音樂之王,一定能實現舒曼的預言,正式繼承貝多芬的衣缽。大概也是因為這個原因,他用了幾十年,終於打磨出一部交響曲,也就是後來的C小調第一號交響曲。
布拉姆斯先在一八六二年,將第一樂章的草稿寄給舒曼的妻子克拉拉。然後十四個年頭過去,布拉姆斯哀嘆道:「我再也不寫交響曲了!你們不會了解像我這種人的感受,有他那樣的巨擘站在身後,哪有可能寫得出來?」這位巨擘指的當然是貝多芬。
布拉姆斯苦心鑽研超過十五年,才完成第一號交響曲。他接下來的兩首交響曲,卻都只用了一個夏季就完成(多半是在不同的避暑勝地作曲,然後冬季時做修訂、謄錄和演奏)。一八八三年的F小調第三號交響曲,是布拉姆斯結構最緊密的交響曲,崎嶇的開頭所提出的問題,一定要等到絕妙的結尾才得到答案。
細膩精準的幽默感
布拉姆斯四十幾歲時,已經變成大鬍子大胖子,這也是他留給後世的印象。這時的他又沉淪到從前的單身漢生活,孤僻、孤寂又悲觀。不過他的交際手腕還是不差,身邊的人也都喜歡他。
儘管從他的音樂很難察覺,但其實布拉姆斯有一種很細膩、很精準的幽默感,有時是開別人的玩笑,常常也會開自己的玩笑。我來舉幾個例子。
在一場晚宴上,主人想拿他尋開心,揮舞著一瓶酒說:「這是我的酒中的布拉姆斯!」布拉姆斯說:「那我們來一瓶巴赫吧。」還有一次是他在排練一首弦樂四重奏,小提琴手問他:「你覺得我們的速度怎麼樣?」布拉姆斯說:「很好,尤其是你的。」
又有一次是有人問他,那年夏天都做了些什麼,他是這樣形容他那不朽的第四號交響曲:「喔,我就跟以前一樣,把幾個圓舞曲跟波卡舞曲丟在一起。」布拉姆斯不喜歡膚淺的恭維,諂媚他的人往往只會自討沒趣。有一位女士在宴會上向他示好:「您是怎麼寫出天籟一樣的慢板?」布拉姆斯面無表情說道:「是出版社要我寫的。」
入世的音樂觀
布拉姆斯於一八九七年四月去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他不管到哪都備受尊崇,照理說應該不用再懷疑自己在音樂史上的地位。但他的個性使然,無論如何還是會懷疑。
他也很擔心他心愛的奧地利與德國文化會迅速走下坡,即將面臨他所說的大災難。他比大多數的人了解問題的核心,也向朋友大聲呼籲:「反猶太主義是瘋子的思想!」他無法想像大災難會以什麼形式出現,不過包括第四號交響曲在內的晚期作品,都反映出他認為祖國的文化正在快速自我毀滅。
布拉姆斯在歷史上的形象是偉大的抽象藝術家,但他從不自認為是抽象藝術家。他是一個很入世的人,音樂作品源自生活,也反映了人生真實面。他只是不喜歡像華格納陣營那樣宣揚重大的理念。
布拉姆斯覺得縱然世界很需要改變,藝術也不可能改變世界。他認為音樂是很私密的事情,從創作者的心傳達到每一位聽眾的心。他以自己的方式詮釋貝多芬的英雄之聲,但他最偉大的傑作也許是以溫柔的旋律觸動人心。以感人程度而論,他的功底無人能及。
更多布拉姆斯作品:降B大調弦樂六重奏、〈命運之歌〉、第二號鋼琴協奏曲、第二號與第四號交響曲、小提琴協奏曲、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
(興韻/輯)
《聽見音樂的靈魂》
作者:揚‧斯沃福德
出版社: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