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陳是祈綜合報導】毀滅恐龍的小行星,可能是熱帶雨林誕生的原因之一。國外考古研究團隊發現,熱帶雨林多樣化的生態系統和繁盛的植被樣貌,很有可能是因為小行星撞擊地球,導致恐龍滅絕後,間接讓森林樣貌改變,例如因為恐龍滅絕,沒有巨型生物活動,讓森林植物生長更快速,且行星撞擊後導致的海嘯,會將營養的沈積物沖刷到地面,提供植物營養。
植被今昔比較
Weird報導,巴拿馬史密森尼熱帶研究所和芝加哥植物園合作研究發現,6600萬年前位於哥倫比亞的雨林樣貌,與現今潮濕、多樣化的生態系統不同,在白堊紀結束之前,該地區的植被覆蓋相對稀疏,並且有大量針葉林。
該研究耗時20年,團隊成員從哥倫比亞收集了並分析超過6000片葉子和5萬枚花粉化石,以了解小行星撞擊地球前後存在的植物類型,藉此分析出該地區7200萬到5800萬年前的生物樣態。團隊還表示,小行星撞擊後,哥倫比亞地區有一半的植物物種滅絕,因此化石中的花粉種類並沒有在現今的雨林中出現,更沒有針葉林,取而代之的是蕨類植物和開花植物。
行星撞擊帶來營養
科學期刊報導,研究團隊認為小行星撞擊和熱帶雨林的出現有關,有幾個推理。第一,恐龍滅絕後,沒有巨型生物會食用植物或者踩踏植物,因此植被可以不受控的生長;第二,小行星撞擊所引發的火山爆發、海嘯等,會攜帶富含碳的土壤以及海洋沈積物到陸地,而燃燒的火會將灰燼排入大氣,落在地面上後,可以作為植物的肥料。
在富含營養的土壤中,開花植物和蕨類可以生長得比針葉林好,另外研究團隊還指出,一旦植被變得茂密,會產生更多的水分到空氣中,足以改變該地的氣候型態,而當氣候變得潮濕,熱帶雨林就會逐漸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