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乾旱促發森林大火應當積極防範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1/03/30 09:30 點閱 4370 次

今年臺灣的乾旱持續發威,經濟部已宣布從四月6日開始,苗栗、台中及部分新竹、彰化地區進入限水的紅色燈號範圍,分區採取「供五停二」的節水措施,顯示春雨稀少,難以紓解缺水的困境。

暖化加劇森林大火

在天乾物燥的當前環境裡,自二月以來,已在南投合歡山、新竹尖石鄉、嘉義阿里山等地分別發生了森林的火災,所幸都已安全的撲滅,延燒面積有限,也未損及珍貴的林木。根據林務局的統計,臺灣每年發生約40起森林火災,今年至今已有25起,偏多的山火除了人為因素,乾旱當是重要的推手。接下來的四月清明是掃墓高峰期,林務局及警消單位都呼籲民眾一定要注意火燭,共同守護山林安全,避免引發可怕的森林火災。

一般森林火災通常是由閃電、人為疏忽和故意縱火引起,而熱浪、乾旱和氣候極端變化,如聖嬰現象、高氣壓滯留都會大幅增加森林火災的危機,也使小型的火災擴大成更大的森林大火。由於氣候暖化的影響,現今的夏季變得更炎熱、範圍更廣,破紀錄的高溫和長時間乾旱助長叢林火勢,使災情更加頻繁也更難以控制。以美國來說,加州森林火災燒毀的面積在近百年的期間裡(1930~2020),從每年20萬英畝快速增高到超過1百萬英畝,升勢十分驚人。

破壞生物棲息環境

森林野火的蔓延,會給山林環境帶來深遠的影響,首先就是物種的危害。大火燒毀森林與地表植被,也使林相結構、林區生物發生急劇變化,直接造成動植物死傷、改變野生動物的棲息環境、食物來源、物種之間的關係。例如澳洲2020年初的叢林大火消失了30億的動物,幾乎摧毀了澳洲獨特的生態系統。

再來就是土地的破壞與河川水質的汙染。野火的傳播速度高達每小時22公里,短時間裡就可以迅速燒毀大片土地,造成水域和土壤性質發生劇烈變化,降低森林的水土保持、水源涵養、調節氣候的作用;水土保持的破壞又帶來山崩及土石流等次生災害,並汙染河川與地下水的水質。

第三是健康風險增高,大火煙霧造成的空氣汙染對人類會構成重大的健康危害。2020年澳洲雪梨森林大火的煙霧導致空氣汙染水平飆升至危險等級,天空的顏色甚至被染成了橘黃。同年美國加州野火導致的大面積煙霧,也讓舊金山的空氣品質陷入歷史性的惡劣程度,並連續25天發布空氣品質惡化的警告,打破歷史紀錄。

大火排碳量大增

最後就是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自2019年8月以來,澳洲的森林大火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幾乎佔了該國每年排放量(~4.6億噸)的一半;2020年6月西伯利亞的森林火災釋放了約5600萬噸二氧化碳到大氣層,比挪威(~5000萬噸)一整年的排放量還多。

臺灣目前正為乾旱所苦,未來的高溫酷暑挑戰還會更多,對具有綠色水庫功能的中央山脈衝擊更是日益嚴峻。暖化雖然無法阻擋,生態環境的改善卻是我們應當戮力以赴的首要目標。因此,廣設海綿城市,嚴加管理山區的開發,加強植樹造林,提高綠化面積,做好水土保持,改善區域氣候,就能大幅降低乾旱所帶來的的危害,也能降低森林火災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