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病卻不斷求診 父母恐有心理疾病

宋秉謙 2021/03/03 16:47 點閱 3250 次
國外醫師發現診斷不出病況的孩子案例增加,這類案例多與蒙克豪森症狀相關,RCPCH也提出,要醫師多與照顧者溝通,確認疾病是真的還是偽造的。(photo via Piqsels, under CC Licensed)
國外醫師發現診斷不出病況的孩子案例增加,這類案例多與蒙克豪森症狀相關,RCPCH也提出,要醫師多與照顧者溝通,確認疾病是真的還是偽造的。(photo via Piqsels, under CC Licensed)

【台灣醒報記者宋秉謙綜合報導】國外醫生有時會遇上父母帶孩子來就診,但卻檢查不出任何病情,皇家兒童健康學院(RCPCH)要醫師別輕忽類似的案例,問題出在父母。RCPCH認為,可能與蒙克豪森症狀有關,該症狀多存在有心理健康問題的父母,容易謊稱、誤導孩子患病,影響孩子的自我認知與社交狀態,有時單純是父母被網路資訊誘導而誤會,RCPCH盼醫師多與父母溝通,辨別真實情況、對症下藥。

蒙克豪森症狀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3日報導,RCPCH發佈關於Fabricated Illness(偽造疾病)的最新聲明,FI在學術上正式稱呼為蒙克豪森症狀,此前被視為少見案例,英國公衛局定義為「照料者偽造或誇大被照顧者的疾病症狀」,這類案例中被照顧者多為兒童、少數是年長者。

過往遇上類似案件,由於數量較罕見,醫師在檢查完發現兒童無恙後,常當作父母過度憂心的結果,但若父母多帶孩子尋求不同醫師,RCPCH擔心這過程會讓孩子「被說服、誤導」自己真的患病,嚴重者恐影響到心理健康及社交行為,對幼童的成長有深遠打擊,這是RCPCH打算積極防制的原因。

對醫師、護士來說,可以透過幾個反應推測是否屬於這類FI疾病,包含兒童多次求診,但總是找不到病因;正常的診療不會讓照顧者(疑似有FI問題的父母)感到安心,反而會異常擔心,要求醫師做更深入的診斷;或是最極端的,當孩子的反應惡化,照顧者反而感到開心等異常現象。

近年案例不斷增加

RCPCH提到,本次特別強調FI疾病是因為不再罕見,20年前的數據是每十萬人有近百例,現在這數據肯定是低估FI,標準晚報就報導此前對兒科醫生民調結果,有92%的醫師報告過去一年內有過類似案例,更多達30%回答至少遇過5例。RCPCH也補充,這類案件增加有時也因線上資訊有誤,有些照料者不見得有心理疾病,只是受到網路資訊的誤導,類似案例就更仰賴醫療人員花心力去區分。

整體而言,RCPCH認為最直接的應對方式就是「多與案例照顧者討論」,試圖從溝通的過程發現真實問題,究竟是孩子可能真有不易診斷出的異常,或父母本身就是有蒙克豪森症狀,抑或單純是關心則亂、遭到網路資訊誤導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