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

醒報編輯部 2021/03/02 07:55 點閱 21570 次

「會做菜的總舖師不稀奇,會開菜單的總舖師才厲害。」台灣的美食,絕不只有蚵仔煎等庶民小吃。帶有豐厚人情味的辦桌文化,是台灣飲食意象中重要的存在,曾是台灣好幾代人的集體記憶。正統的辦桌菜代表台菜料理技法的廣度、深度,從食材盤點、擬菜單到烹煮調味,淋漓盡致的融合料理人所必備的一切烹調知識。

而傳統的總舖師在宴席最後,總會煮來酬謝村民的「菜尾湯」,才更是集精華之大成的盛宴。一般而言不少台灣菜總不脫島嶼移民文化的色彩,多數菜色帶有來自五湖四海的其他菜系身影,唯有辦桌宴席最後的菜尾湯,是道地土生土長、從台灣本土發芽的台菜代表。

  多年來研究台菜文化、致力於找回「台菜本味」的黃婉玲老師,參與過無數場精采的辦桌盛宴,她將自己數十年來看到、吃到、協助過諸多總舖師料理的「水腳」經驗,娓娓描繪出辦桌文化的豐富面貌,從製作菜尾湯必備的經典菜餚談起,介紹各道菜的味覺角色、典故象徵、技法眉角,甚至調味的微妙激盪,不僅讓我們在家也能嘗試找回經典的古早台灣味,透過說菜,更釐清台菜料理的意涵與樣貌。

標題:台菜文化之本宴客菜眉角多
引言:先民的智慧經過時代的淬煉,其中的轉折常無形中呈現在餐桌上,這種與時漸進的更替呈現在菜餚上
抽言:從菜餚中就可以遙想先民是如何過生活,是一件極有趣且讓我樂此不疲的事。
抽言:菜尾湯是這塊土地中最深層存在的一道菜,是真正從本土發芽綻放、兼具料理調和藝術與烹調技術的一道大菜

從飲食看文化

從飲食談文化最不沉重,我最喜歡從餐桌上細看過往的文化背景與生活點滴,而且往往真能透過餐盤裡的菜餚特色及各道菜色的組合,推敲出當年先民們的生活情形和時代脈動,從菜餚中就可以遙想先民是如何過生活,是一件極有趣且讓我樂此不疲的事。

先民的智慧經過時代的淬煉,其中的轉折常無形中呈現在餐桌上,這種與時漸進的更替呈現在菜餚上,就不只是單純的吃飯而已,我們只要帶點心思細細觀察,可以發現先人留傳下的飲食密碼,在先民與天爭、與地爭、與大自然奮鬥的過程中,人們如何運用僅有的食糧,烹調出各式美味,讓餐桌上不存在著苦難,而是一道道撫平心靈的佳餚。

飲水必先思源

因此我在餐桌上喜歡當個偵探,除了品嘗美味,也常細細觀看、追蹤著當年先民的足跡,並嘗試將這些足跡透過文字傳出去,並希望能夠傳承下來。畢竟先民的智慧得之不易,在艱苦的生活中他們不曾放棄自我,甚至在艱困中創造出一片樂土,每道菜餚在餐桌上都獨自述說著過往的故事,因此倘若只是平凡的吃著,那就太辜負先民流傳的智慧了。

我嘗試透過筆尖,在字裡行間描述菜餚的特色,呈現出我和祖先的呢喃對話,也由此去了解祖先的過往,並藉由我的追溯與了解,期望將三百年來的智慧延續下去;而透過這樣的對話來了解祖先,對我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畢竟這塊土地是由他們蓽路藍縷、開彊闢土開墾出來,才有今日我們的安居樂業。

菜尾湯:台菜本味

我寫這本談菜尾湯的《台菜本味》,其中的心境就像我在傳承台菜中常有的感受,是一種與時間競賽的感覺,因為時至今日,了解菜尾湯真面貌的人已經少之又少,不僅誤解它的人為數不少,完全不認識它的更是大多數,這個現象其實令人感慨萬千。

要知道,菜尾湯是這塊土地中最深層存在的一道菜,是真正從本土發芽綻放、兼具料理調和藝術與烹調技術的一道大菜,也是傳統老師傅最值得驕傲的技術代表,倘若我們將它遺忘了,那不知道我們還擁有什麼;講得沉重一點,菜尾湯可是台灣的根、是台菜的代表,當我們連根都不見了,豈不就變成如萍如絮、萍飄蓬轉嗎?

前三道菜定勝負

我曾參加過一場宴席,第一道冷盤就端出整隻龍蝦做的沙拉,不但份量之多令人驚艷,後續的菜色也都澎湃且繽紛,每道菜的份量都足,口味也很到位,賓客吃到第七、八道菜後就吃不下了,共同的評語都是「主人家非常大方,總舖師做得太豐盛了」。

傳統上了冷盤之後第二道菜就是紅燒羹,羹類的酸要婉約,不能太過搶眼突出;甜則要甘甜柔和。要如何在酸和甘甜之中拿捏得恰到好處,對師傅是道考驗,甚至昔日老饕們在餐宴上品嘗過第二道的紅燒羹後,就會決定是否要留下來繼續品嘗,若是味道不好就會離席走人,對接下來的菜品毫無眷戀。

第三道則是紅蟳米糕,關鍵在於糯米是否粒粒分明,米粒的濕軟度是否恰到好處,糯米吃起來是否有Q彈的感覺,看的是總舖師蒸糯米的功夫,來賓也會看總舖師用醬汁拌糯米的功力強不強,是否將糯米拌得夠均勻,米粒吸飽醬汁之後是否晶瑩剔透,這道菜考驗了總舖師對糯米的詮釋功力。

打工換故事

我在寫書前,曾到處尋訪老師傅,也當了許多年的免費水腳,希望能「打工換故事」。有位師傅有回接了一百桌的廟會宴席,因為這場宴席中會有好幾位未來可能會訂桌的重量級客戶,關係到師傅往後能否接到大單,如果當天的菜色做得好,後續訂單就能源源不絕,但只要稍不留神、出的菜有瑕疵,訂單就沒了,師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

辦桌當天一大早,師傅到了現場就緊張得猛吃檳榔舒緩壓力,下午四、五點即將面臨殊死戰,師傅更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最後關頭竟突然找我過去,低聲告訴我:「糟了!今天檳榔吃太多,又太緊張,紅燒羹的味道根本調不出來!」眼看大勢已去,只好「死馬當活馬醫」找我救急,因為他以前就發現我的味蕾精準,只是他不好意思公開對外人明講。

臨陣上場心慌慌

我臨危授命上場當起大廚,掌管一百桌的紅燒羹,可能是初生之犢不畏虎,一點也沒想到緊張害怕,只想把握難得的機會多學點經驗,認真的一試再試味道,調完味後不免自我感覺良好,覺得味道調得很不錯。

當宴席出第二道菜的紅燒羹時,師傅緊張的到宴席現場觀察每一桌客人享用情形及口碑,我也尾隨在後,想知道自己的處女作是否能得到客人肯定,會不會砸師傅的招牌。結果一百桌走逛下來,幾乎每桌都讚聲連連,師傅當場就收穫了不少訂單,開懷大笑,而我個人也因為能力受到肯定而激動不已。從這個小故事就可以知道,紅燒羹在宴席中的地位,以及對總舖師來說有多重要。

筍的重要性

台灣盛產竹筍,先民對筍子的運用方式豐富多元,其中,桶筍在台菜的材料中更是一大要角,每當春季,竹筍破土、長成竹子的速度非常快,農家可採集的時間很短,短期內大量採收的竹筍吃不完,會將竹筍放進桶子裡醃起來存放。在早年的農業社會,家裡要辦喜事的時間點,通常多會選在秋收農閒時期才會舉辦,這時醃漬的桶筍便可以派上用場。

桶筍的味道微酸,卻酸得迷人、酸得誘人,可不能用醋酸來和桶筍的酸來比較。現今一些台菜中的酸味之所以會變得越來越酸,是因為早年的酸味來自於天然食材,現在的師傅卻多用添加更多醋來表現酸味,這點不同也是導致新舊台菜距離越來越遠的原因之一。

扁魚香惹人愛

紅燒羹的備菜工夫還有另一個重點,光是爆扁魚就能讓新手吃足苦頭!我看過很多飯館餐廳將扁魚用熱油直接去炸,不但沒有出現扁魚的香氣,反而產生腥臭味,導致廚房每到要炸扁魚時,除了負責的廚師得留下來,其他人都會趕緊閃避,這實在是白白糟蹋了扁魚這項台菜中最重要香氣來源的食材。

早年總舖師要爆扁魚,旁邊總會圍繞一群人,這些人可不是來學功夫,而是想沾些香氣,因為扁魚味道很重,薰上身後可以三天不退,他們就可把握三天時間到處走動炫耀一身扁魚味。這種另類的「焚香」行為讓現代人難以想像,只因為在物質缺乏的年代,能夠沾得一身扁魚香,可比噴香水值得炫耀。
(庭維/輯)

《台菜本味:黃婉玲的菜尾湯和經典宴客菜》
作者:黃婉玲
出版社:寫樂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