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AM》從哈佛女生謀殺案 看學術界男性霸權

張瑞雄 2021/01/12 11:39 點閱 4316 次

1969年1月,一位哈佛考古學系的女研究生被發現陳屍在哈佛附近的公寓,死亡原因是頭部受到撞擊而造成的外傷(毆打致死),她同時也被強暴了。她的屍體被撒上紅褐色粉末,好像某種古代文明的葬禮儀式,可能只有考古學家才熟悉這種儀式,所以考古學系的同學和教授們變成最大的嫌疑犯,儘管警方約談了一些人,但毫無進展。

歷史比美國還悠久的哈佛大學正在與鄰近的著名的女子文理「拉德克利夫學院」討論合併事宜,而被殺害的女子剛好是「拉德克利夫學院」副校長的女兒,此案件所引起的震驚可想而知,但即使媒體的大量關注,警方還是找不到兇手,從此變成懸案。

女大生挖掘真相

快轉四十年後到2009年,哈佛一位好奇的女大學生貝琪聽到了這個流傳在哈佛的耳語,故事是這樣說的,這位哈佛女研究生是與她的教授有外遇,因為學生揚言要揭發這件事,所以被謀殺了。貝琪更驚訝地發現當初的嫌疑人甚至還在大學任教,畢業後為了進一步調查,貝琪留任哈佛的助理,以繼續挖掘事情的真相。

大學裡有各種各樣的故事,關於學術領域不同的割喉爭論也時有所聞,但可以肯定的是,幾乎沒有教授會因此謀殺學生,所以這個沒有解決的冷案件(Cold Case)就更讓人著迷。

DNA匹配找出真兇

在貝琪鍥而不捨的調查下,2018年,警方終於重新測試從犯罪現場採集的DNA片段,並匹配到一位有強暴前科但已經死亡的罪犯,使哈佛所有相關人員脫罪。

DNA匹配早在1980年代就已經運用到解決警察案件上,但為什麼哈佛的案件得不到重視,是否一個崇高的學術機構有著許多的陋習、階級壓力和性別歧視,導致一個案件沉寂了五十年之久?

學術圈男女差別待遇

儘管最後師生戀的謠言被證明是虛假的,但貝琪將近十年的調查,揭露了一個關於學術界性別不平等的故事,一個具有權力的男性精英的「牛仔文化」,以及學術機構和制度在處理類似問題的消極態度。

去年,貝琪將其調查和心得寫成一本書「哈佛的謀殺案和半世紀的沉默」,這個案件已成為一種警示性的故事,它不僅涉及一位以崇拜馬基維利主義(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手段)聞名的教授,也涉及廣大學術界對婦女的態度。

謀殺案不僅僅是在某個特定的夜晚讓一名女學生喪生,而且整個系統對於女性受害者的沉默,值得社會和大學象牙塔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