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歲月》憶童年 冷過冬

朱全斌 2021/01/11 12:12 點閱 4343 次

這幾天寒流來襲,大家都直呼受不了。但是因為時代進步了,室內就算沒有暖氣,也有電暖爐。衣服雖然穿得多些,但因為材質變得輕薄的關係,不會太厚重,甚至還兼具時尚感。想到小時候過冬,那情況可大不同。

母親親自打毛衣

我童年住的是日本式的木造房子,屋內鋪的是地板而非榻榻米。因為屋子高於地面,地板下面是空的,當冷風在地板下流竄,走在上面腳都是冰冷的。好在我們都有床可以睡,不必打地鋪。

冬天第一件事是衣服換季,母親首先會將家裡那四口樟木箱子打開,把裡面的冬衣拿出來,有縫進了厚厚棉花的棉襖,母親親手打的毛背心跟毛衣,厚卡其褲,大大小小的羊毛圍巾、手套、毛襪子等,每件都帶著濃濃的樟腦丸味。

過了一年,我們都長個子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下,於是大孩子的衣服由小的接收,不夠的再去添置。在小學時代,每當農曆年前,母親帶著我們五個孩子一起去衡陽路的孔雀行買新衣,一直是固定行程。

舊被送廠彈棉花

在1970年代以前,冬衣的材質好像只有棉跟羊毛兩種,現在普遍流行的聚酯纖維或是一件就夠的羽絨外套當時都很少見。台灣的天氣特別溼冷,總是要穿上好幾件才夠。

除了貼身的衛生衣、衛生褲,在學校制服的裡裡外外還會再加上毛衣跟背心,外面再套一件外套,往往已經穿了四、五層,手還是冰冷的。如果穿上比較保暖的棉襖,人就會變得圓鼓鼓的,一點型也沒有。

縫棉被也是每年過冬母親要忙的事。她會把舊棉被先送到棉被店把棉花彈鬆,看起來膨脹也平整了的新被子攤在地板上,下面墊的是米色的被單,上面鋪上有花色的被面,然後一針一線地把被面與被套縫合,縫好的被子蓋起來乾燥而清爽。

洗澡得生火

那時候沒有電暖爐,更沒有暖暖包,有的只是塑膠製的保溫袋。裡面注入滾燙的熱開水,可以保溫一陣子,我總愛把它放進被窩裡,讓被子變得更暖和。

小時候也還沒有熱水器,洗澡除了用大鍋子燒熱水,就是用簡陋的熱水爐子生火。這個燒煤炭的爐子建造在臨著浴室的外牆邊,爐子上有一條水管通到浴缸的熱水龍頭,每次要洗澡前,父親都會先用乾柴報紙在冷颼颼的天氣裡站在戶外生火,十分辛苦。所以小時候大概兩、三天才洗一次澡,其他時間都是用熱水洗臉泡腳。

童年時最喜歡看著外婆起一個小火盆隔著鐵絲網烤橘子吃,不多久整個屋子就會充滿橘子的香氣。我也愛吃母親從西門町買回來的糖炒栗子,在炒菜鍋中再乾烤一會兒,那栗子的香味好像就有了祛寒作用。

現在生活便利了,好久以前的苦如今想起來反都是甜美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