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念的歲月》不用電的土冰箱

朱全斌 2021/01/04 18:10 點閱 6249 次

台灣地處亞熱帶,夏天既熱又長,這樣的天氣下食物很容易腐壞,因此,冰箱是家家戶戶必備之物。雖然冰箱在1920年代就已經在西方國家出現,台灣卻遲至196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

童年的「土冰箱」

當時國產冰箱的產能極低,根據統計,在1964年,國內冰箱普及率只有0.6%,進口冰箱又很昂貴,一般家庭根本買不起,如果不是後來台灣成為日本電器產業的加工出口區,降低了售價,可能冰箱的普及還會更晚。

記得在念國中以前,家裡面是沒有電冰箱的,但是卻有一個叫做「土冰箱」的冷藏櫃。它的外觀像一個儲物櫃,高度大概就100公分左右,有兩個門,上面的空間較小,是放冰塊的,下面則放食物。

材質不一,一般是用木造的,我記得我家那台是鐵製的,外層則漆上淡綠色,並不難看。我看過報導,在台南學甲還發現有用水泥砌造的呢。

不用通電也能冷藏

因為沒有壓縮機,也不通電,完全要靠冰塊在密閉的空間中來降溫,達到冷藏的效果。因為冰塊會融化,是需要不斷補充的,那時每天都會有人送冰塊來。好在距離我家不遠的街上就有一家製冰廠,我記得那家店就臨著馬路,有時可以看見大大成立方形的冰塊就放置在地面,上面覆以草席,整齊排列著等待出貨。

送冰員騎著古早稱為鐵馬的傳統腳踏車,在坐墊後面有一個大大可載貨的鐵製座架,要運送的冰塊就放置在這上面,在草席的包裹外再用麻繩綁好。有時候一趟路不止送一戶,還會堆疊著兩、三塊呢。

夏季送冰高峰

我記得每當冰塊送到家中時,送冰員會用大大的鋏子將冰塊的兩邊固定住,然後快速地提至冰箱前,接著再用雙手將冰塊抬進上層的凍櫃中。他們手上會戴著粗布或者皮手套,以免凍傷。

天氣過分炎熱時,有時到了下午,冰塊就整個融化了,這時母親就會派我們再去店裡訂購。

全靠冰塊降溫

在那個年代,也經常可見騎著鐵馬賣枝仔冰的流動攤販,他們放置冰品的櫃子當然不是通電的雪櫃,而是一個四方型的木箱,然後很克難地在木箱外用棉被把箱子包裹好。

至於賣叭噗冰淇淋的小販看起來就專業些,他們會將冰桶放置在三輪車子的前方,鋁製或鐵製的桶內一定會有降溫的冰塊,人則騎在車子的後方,一邊叭噗叭噗地按著小喇叭叫賣著。

我常想,這些冰販等於帶著土冰箱在做生意,冰塊一直在溶化中,如果沒有及時賣完,那冰品不也都要泡湯了嗎?這真是很有壓力的辛苦行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