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雨不解水庫渴 籲農工撙節、攔蓄雨水

祝潤霖 2021/01/04 14:40 點閱 2532 次
台灣降雨趨向「豐枯懸殊」,加上豪雨、山崩造成水庫淤積,是旱象及水庫枯竭主因。(photo by 中央社)
台灣降雨趨向「豐枯懸殊」,加上豪雨、山崩造成水庫淤積,是旱象及水庫枯竭主因。(photo by 中央社)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專訪】連日降雨,為何如霧社水庫仍呈現枯竭狀態?中研院地科研究員汪中和4日受訪指出,台灣降雨趨向「豐枯懸殊」,加上豪雨、山崩造成水庫淤積,是旱象及水庫長期枯竭主因;若將農業及工業用水節流1成,每年可省20億噸水,可見節水眾的重要;政府短期雖可調度地下水因應,但地層下陷、超抽嚴重區域仍不適用。

水土保持減緩淤積

「全台灣的水庫淤積,總體來說大概有3成。」汪中和表示,一般來說,台灣愈往南部,淤積的情況就會比較嚴重;尤其是嘉義、台南、高雄,山區的地質含泥層比較多,很容易被豪雨、山崩、土石流沖刷到水庫集水區,造成水庫嚴重淤積;「像霧社水庫的枯竭,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

汪中和指出,除了保護集水區以外,做好中央山脈的森林保育也是很重要的措施;台灣不管颱風、豪雨或地震,都會讓山崩的情況變得更嚴重,帶來的淤積量也會更多,這是先天性無法避免的,只有靠後天調養,做好水土保持、森林保育,至少可以減緩淤積,延長水庫的壽命。

農工節流、雨水攔蓄

「乾旱是中南部進入枯水期後,一定會碰到的情況。」汪中和說,台灣降雨長期來看愈趨極端,豐水期雨量加大,但枯水期雨量持續銳減,將來枯水期帶來乾旱的壓力會更大;利用水庫來增加蓄水的方案已經走到頭,若要蓋新的水庫,土地很難取得,好的壩址幾乎已經沒有了;「人民保育意識高,抗爭也會比較強。」他說。

汪中和表示,不能開源的話,就要想辦法節流;「放流水或民生廢水其實都可以回收再利用,這一點我們做得不夠,這是可以開源的部分。」台灣降雨雖然不均勻,但降雨總量還是蠻大的,如何把雨水攔蓄、儲存,是很重要的開源手段。

「但目前台灣在儲存雨水與城市海綿化,都做得還不夠。」汪中和強調,如果能開源加上節流,以目前台灣水資源的能量,將農業跟工業用水都減少1成的話,就可以省下將近20億噸的水量,遠遠超過其他開源的手段;「所以節流還是重中之重,還是值得推行的工具跟手段。」

調配地下水因應

「短期內的話,政府目前靠地下水,將不同的灌溉與供水區做調配,是幫補水資源很好的來源。」汪中和指出,以南部來說,伏流水也可以加緊利用,幫助水資源多一個有效的開源來源。

但地下水的使用要特別小心,如果是已經地層快速下陷,或沿海地下水嚴重超抽的地方,還是不能抽用地下水;而關於目前超抽地下水的情形?「高雄、台南倒還沒那麼嚴重,彰化、雲林、嘉義沿海,需要嚴格管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