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蔡政府熱衷於農業補貼及農產促銷之際,受到全球關注在中國大陸舉辦的國際「人工智慧PK頂尖農人」種植草莓大賽,經過四個月實地的較勁,最終結果出爐,在產量、投入/產出比和甜度等三項指標中:AI組在產量及投入產出比取得優勝,但是在果實甜度則由「頂尖農人」勝出。
導入AI技術增加競爭
證明瞭頂尖農民的生產技術及經驗極具參考價值,也讓人見識到透過人工智慧慧能「輕鬆務農」的可行性,對鼓勵年輕人投入第一線農業生產有很大的吸引力。
若能轉為農業達人的經驗及技術數位元元化,讓人工智慧、機器人學習到頂尖農人們的種植經驗,進而優化生產管理過程,將會對未來全球農業競爭產生重大的轉折,不僅帶來龐大商機,也將成為未來全球新農業發展的領頭羊!
由於農業本身是多元化和在地化的,與工業生產具有質的不同,因此只有適合當地環境,農民素質的農業技術才是最好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舒爾茨在《改造傳統農業》書中即提到,要改造傳統農業低效率,就需要政府或其他非營利企業研究出適於本國條件的生產要素(包括新技術),並讓農民樂意接受新生產要素,就必須使這些要素真正有利可圖。
補貼並無實質作用
同時還要向農民提供有關新生產要素的資訊,並使農民學會使用這些新生產要素。想要改造傳統農業,使農業成為經濟增長的源泉,就必須要對農民進行人力資本投資(包括:教育、在職培訓等),另舒爾茨也提到改造傳統農業的方式只能採取市場方式,不能採用命令的方式,命令的方式會束縛農民的積極性,不利於農業的發展。
對照今日台灣農業施政重點放在保價,補貼及救濟等,而非技術研發及人力資本投資,相當值得台灣為政者深思。
農業永續發展
這些年為了選票政府推出的農業政策多偏重在討好農漁民,動輒實施保價收購或價格補貼,治標不治本,使得臺灣農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如:農村高齡化、基層勞動力嚴重不足、產銷經常性失衡、病蟲害叢生、農產品衛生安全出問題等等,需要靠新科技來彌補。
科技創新與經驗有效整合是全球農業的未來趨勢,但非一夕可成,尤其全球最先進的技術並不一定適用於台灣農業,需要找到在地合適的經營模式,並且能夠讓小農戶接受和認可,成為台灣農業永續發展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