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不隔愛》

醒報編輯部 2020/11/18 08:53 點閱 28131 次

「隔代教養」在執行上雖然隔著一代,然而,愛是不相隔於年歲之外的。面對新一代的小朋友,無論是為人父母或是做為孩子們的「大長輩」,都需要適切的態度與更好的修養,才能與他們好好相處。

「『好好相處』的定義包含:相處愉快,彼此喜歡。需要給予下一代指導或建議時,我們沒有顧慮與畏懼;而他們需要幫助與意見時,也能坦然以告。我們的言行有長輩的高度,心懷長輩的慈愛;孩子們有孩子們該有的天真可愛,和晚輩應有的體貼與禮貌。」

全書分為「進一步的相處」、「沒有代溝的叮嚀」、「另一種陪伴」等輯。這本新作使我們得以汲取蔡穎卿做為母親數十年的豐厚教養經驗,以及近幾年與孩子朝夕生活的隔代相處中感悟到的新體會。

今年六十歲的我,與同齡的朋友們一樣,無論家中是否有第三代,從社會意義的角度上來說,已是「祖輩」。當孩子們的「大長輩」不容易,我們需要適切的態度與更好的修養,才能與新生一代的小朋友好好相處。

好好相處坦誠相對

我所謂「好好相處」的定義包含:相處愉快,彼此喜歡。需要給予下一代指導或建議時,我們沒有顧慮與畏懼;而他們需要幫助與意見時,也能坦然以告。

我們的言行有長輩的高度,心懷長輩的慈愛;孩子們有孩子們該有的天真可愛,和晚輩應有的體貼與禮貌。與孩子相處時,我們的眼中看到進取,心中滿懷希望;孩子跟在我們身邊的時候,他們有心靈絕對的安全感。

我們誠心努力傳授自己所懂的知識與生活技術;孩子們尊重地、歡然地接受和練習,又認真地呈現在生活中,使自己的成長得益。

分工合作不偏愛

在設計高雄工作室的空間時,我滿腦子想的都是孩子。想一個孩子的生活「應該」如何?又絕「不該」如何?在我的理想中,孩子應該有的生活是基本衛生條件夠好和能身處於質樸的美。所以,我花費最多的心力在空間的分隔與設備。

我在一樓設置了他們勞動與學習需要的一個大廚房,用餐和讀書兩用的大桌子,還有一個讀書遊戲兼用的書房。至於臥室,除了床墊夠舒服,床單被套很清潔之外,我沒有以幾人一房去設想隔間。

我知道照顧孩子不容易,所以連自己的房間都沒有築牆起壁,而是跟孩子們連通敞門地彼此照應。雖然,起居坐臥的一切都很基本。但畢卡索口中那一個個天生的藝術家(兒童),要持續地在日常生活中養成行動美感。

因為我是大長輩,所以孩子跟我一起生活就延用我們家的生活習慣:吃飯無論餐食簡單或豐富,都要好好布置餐桌。不挑三揀四,懷著感謝的心享受每一餐。每餐後要收拾,工作要合理的分工以達成更好的合作。一天最重要的晚餐過後要大清潔廚房、檢查垃圾桶、泡洗抹布。

孩子的「要」與「不要」

鋪床,對孩子們來說,似乎是一件既有趣又困難的事。尤其是第二次來到高雄小住校的孩子們,對鋪我那張床就更有不同的見解了。有的躍躍欲試,爭著幫忙;有的敬而遠之,唯恐自己不能做好。

所有帶過孩子的人都知道,童言童語中的「要」與「不要」,並不代表真正的「喜歡」或「不喜歡」。孩子是有判斷力的,只是他們的判斷力受制於有限的經驗,所以往往心直口快地說出對一件事情的評價或選擇;他們也會根據行為被懲罰或獎勵的經驗來決定類似事件下一次的選擇。

我很喜歡揣摩孩子的言外之意,因為,我最常在問話中看到他們會以一種暫時最有利的狀況來回答。好比,如果我問誰記得哪一首詩或哪一段曾教過的知識,一定會有很多孩子急急地先說:「好像不記得了!」而後才在鼓勵下慢慢地想。

不記得、不會、不想是孩子們的心理「安全地帶」,大概是因為日常要應付的考試太多,所以對「被問」與「受試」就有一種害怕,先退到後方,心裡輕鬆一些。

培養孩子挑戰問題

而這些年,我想最多的,也就是怎麼幫助他們對陌生的技巧抱持樂趣,對挑戰常懷興致。我認為,一個人在被問道:「你記得……」事的自然反應,應該是:「我想想看……」有時答案可以手到擒來,有時適當的回應需要在腦中翻箱倒篋才能找出。無論如何,這是學習過程中應有的盡力而為,也是快樂的人常有的回應習慣,事無大小,但我不想放過孩子們躲躲閃閃的態度。

跟面對知識的態度一樣,有些小朋友也會躲避自覺能力不如人的生活習作。我不能任憑孩子的「自覺」阻礙任何能力的學成。「生活」中有很多基本能力的認知與培養。有了基本,才能發展出更多令人讚嘆的藝術。孩子們如果「過分自覺」,在很多事上,還未開始,就已停頓,這就太可惜了!

我並不是不相信天分,但更相信只要在「正確的指導、足夠的時間、專心的狀態與適當的練習」之下,每一個孩子都可以學會所有事的中等程度,這種程度正是一個現代社會以普及教育想達到的國民素質。

幫助孩子愛上閱讀

幫助孩子從經驗中體會當一個「會讀書」的人,是一件做得到的事,也是無價的禮物。但是,人要真正會讀書,不管怎麼說都必得有:想努力的心情與夠努力的實踐。大人只要不曲解或窄化「努力」之於讀書的意義,孩子自然更有機會變成把書讀好的人。

有些孩子之所以從小不喜歡讀書是因為讀書遇到困難時,沒有大人在身邊耐心的指導。所以,讀書這件事的基本意義是:認識世界。孩子無須對「會讀書」有一種莫名的敵意,或對於上哪些名校有不正確的崇拜,人人都可以成為愛讀書和會讀書的人。

在我教過這麼多不同年齡的孩子之後,我會說:只要夠勤勞,不期待抄小路的孩子,就一定一年比一年更會讀書。這些年,我看著不少孩子因為疏懶和身邊大人的過度安慰而阻礙了可能的進步,拉開了跟同學之間的程度距離。也看到另一些孩子在提醒和引導之下,一日一月逐步踏實地建立起自己讀書的信心,他們在接受指導下,慢慢形成自己的讀書方法,放眼於進步之途,讓人感到非常的欣慰。

我喜歡帶著孩子讀書除了知識本身之外,另一層快樂是眼看孩子專注於一事的欣慰。在這個訊息快速、形式紛亂的時代,孩子拿著一頁文本,好好聽講,聽講之後又努力記憶,使知識變成自己的一份資產,那份單純怎麼會不快樂?講起書來又怎麼會不熱情?

我想要請所有的父母或祖輩們,努力幫助孩子變成一個喜歡讀書的孩子。讓他們不只是書籍故事的瀏覽者,而是一個真正用功的讀書人。

一片真心教隔代

如果人生是一本好書,愈讀愈有趣的原因,是因為讀的人可以在熟悉的章節中翻開下一頁、期待新的發展。這本書記了我與年輕人和新生代孩子們的相處,是我人生中愈來愈有趣,也愈來愈謹慎的章頁,那心情正如書中「沒有代溝的叮嚀」一輯中的感嘆,嘆自己:何德何能?

我們「何德」,如此深入地進入了新生一代的成長過程,又要以何「能」把自己看重的觀念、確認過的被愛,行在不落伍的方式中,好好跟孩子們一起生活?

如果以我不夠聰明但自以為還算客觀的角度來看,在幾代人共處的社會中,代代對教養的想法,給我如此的印象:

上上一代資深者的反省與積極源自於:如果一切能重來。養育孩子的父母身扛著:尿布、奶瓶到大學一浪接一浪的負擔。孩子們單純的希望是吃喝玩樂夠舒服,不用上學更快樂。

在生活的現實中,似乎沒有一個在自己階段上的人如願寬心。而這樣的幾代,無論是同活在一個大世界的地球,或小世界的家庭,都需要因為了解與同情而起的互助。互助是一種愛!

我曾讀過這樣的一段話:「年輕人的愛是火燄──很美──熾熱猛烈,但火光搖曳。年長如果有修養,愛心可以如媒,深燃透熱,不會熄滅。」這段話最使我感悟的是:「如果有修養」當中的「如果」;為了自己能有真的使人遠近感覺些微溫暖能力的一天,我於是掛念著如何真心一片來教隔代以修養自己。

《隔代不隔愛》簡介
作者: 蔡穎卿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0/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