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陳是祈綜合報導】疫情恐讓跨國拍攝的高成本影視走向衰微。由於疫情影響,各國實施入境管制,讓劇組無法自由出入取景拍攝,加上國際人才受到限制難以流動,未來電影製作會傾向運用更多後製技術,並且多採用本地工作人員和資源,且若疫情持續無法獲得控制,跨國拍攝的高成本製作電影恐將成為歷史。
跨國合作影視式微
《綜藝》報導,根據安培分析公司的數據,在疫情爆發前兩年,是跨國影視製作的黃金年代,由於飛行入境方便,加上網路聯繫方便,在2018年的最後一個季度達到鼎盛,有8%的影視作品是跨國聯合製作,共有64部作品。
然而受到疫情打擊,在2020年第二個季度,跨國合作的影視作品暴跌到只剩下26部作品,原因在於,無法自由跨國飛行,導致高成本的跨國拍攝無法實行,也很難與外國導演、演員合作,人才不能流動,跨國製作的影視將走向衰退。
然而人們何時才能看到跨國製作的大型影視作品呢?英國影視製作公司Synchronicity Films的董事長Claire Mundell表示,原本公司預計推出驚悚片《The Cry》,並有英國、澳洲三個國家的製作人員參與其中,但在疫情期間這幾乎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無奈之下劇組只好盡可能採用英國當地的資源,如演員、工作人員等,「要在不同國家同時進行拍攝工作,在這個時空背景下實在太冒險了。」
改用本地資源
過去影視製作公司會喜歡跨國尋找合作夥伴,為的是製作出更精彩、豐富的內容,即使成本高昂,但往往收益也更多。但在疫情下,跨國人才的流動困難,更別提讓動輒數十人的劇組自由出入各國,除了要遵守不同的防疫規定,還要擔心工作人員健康,不只代價高,可能也無法達到預想的成果。
為了適應後疫情時代的影視拍攝環境,除了盡可能動用在地的資源和人才,也把跨國合作的部分轉移到不需要面對面的業務,如特效處理和後製就是一個不受地理限制的業務,可以尋求國外的合作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