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再生醫療升級 半導體加速自動化

祝潤霖 2020/09/16 18:04 點閱 5859 次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指出,再生醫療產業化的決勝關鍵,就在於推動生產製程自動化。(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指出,再生醫療產業化的決勝關鍵,就在於推動生產製程自動化。(photo by 祝潤霖/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台北報導】「再生醫療產業化的決勝關鍵,在於推動生產製程自動化!」台灣醫界聯盟基金會執行長林世嘉16日指出,台灣再生醫療需要克服大量培養細胞的技術,及供輸、成本、標準化檢測等挑戰;但由於台灣有優異的半導體產業基礎,可輔助再生細胞生產製程自動化,成為全球供應鏈夥伴。

「106年《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修正,將再生醫療等納入生技醫療獎勵範疇。」工業局民生化工組長李佳峰說,目前已經有14家公司、20幾項產品通過審定,未來可享人才培訓與研發支出,有35%營所稅的抵減,也可享有股東投資抵減,鼓勵新興公司積極引進研發資源,對於inbound來台治療產業也有很大幫助。

自動化革新再生醫療

「再生醫療在日本是經產省而非厚勞省在推動,生醫的部分只約佔21%。」林世嘉在「再生醫療產業交流論壇」說,自動化會帶動再生醫療產業革新,因為大數據比用肉眼判識更有效率,為此她投入了50萬元翻譯日本《再生醫療》專書。

為何要做自動化?林世嘉強調,全球有1,001間再生醫療公司,有1,078件執行中的再生醫療與先進療法的臨床試驗(第2季止)。國際大廠目前多透過併購與投資買下再生醫療技術與知識,「因為投入研發曠日廢時,用買的比較快。」製造業者也正瞄準細胞量產製程商機,開發更高端的細胞製造、培養、保存技術。

林世嘉指出,再生醫療的獨特挑戰包括大量培養細胞的技術,原物細胞的供應輸送,成本,及標準化的檢測方法與規範。如Hitachi日立化成在美國加州及德國都有實驗室,2019年發表iPS細胞大量自動培養裝置iACE2(i表示自動化),建立高規格的細胞代工廠、細胞製成自動化設備、低溫物流、數據及雲端監控等。

半導體產業成優勢

「台灣的挑戰在於製造成本高、治療費用高,及集中於製程中的人力成本,主要是細胞製造,其次為品管。」林世嘉說,Panasonic的iPS整合影像處理、AI等技術;Lonza採封閉式自動化膠囊裝置,富士有定溫儲存設備,台灣也有引進。

林世嘉指出,未來發展方向包括:發展細胞製成的關鍵性技術,及確保品質與規格的一致性,發展自動化及封閉式細胞製成發展高規格的量產設備,及大規模細胞分化技術,發展上位專利技術等。「台灣在半導體產業鏈包括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及模組通路,無塵室與數位監控等,台灣都有豐富的人才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