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耶穌遇見同志》

醒報編輯部 2020/09/09 07:57 點閱 25385 次

2019年5月17日,立法院三讀通過《司法院釋字第748號解釋施行法》,明定「同志伴侶可向戶政機關辦理結婚登記」,並於5月24日正式施行。一年過去了,我們的社會對同志與同婚的看法,似乎依舊找不到理性又平和的最大公約數。

這本書集合了一群基督徒專業人士,他們都在同志議題上與不同立場的團體或族群有過深入接觸,希望帶領讀者跳脫「挺同vs. 反同」的粗糙對立,從信仰的深刻自省來連結到對社會關懷的再思。在激情、口號的廢墟中,在神學、律法的高塔下,尋找一條目盼、聆聽、與生命對話的新徑!

本書有許多部分是在基督教信仰脈絡下所作的觀察思辨,但是作者期待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與不同背景的讀者一起謙卑學習如何以同理性的聆聽、批判性的思考與處境式的實踐來創造出一個相對友善的空間,使社會上各種族群的感受和觀點可以在其中欣然會遇,彼此提醒勉勵。

耶穌到了那裡,抬頭一看,對他說:「撒該,快下來!今天我必住在你家裡。」

耶穌渴望與人相會

在東亞文化圈中,大部分人對於來自西亞的耶穌雖然不熟悉,多半還是帶有溫柔慈愛的印象。但只要我們稍微細讀《聖經》中所記載的耶穌生平,就會發現與祂相處的經歷更多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挑戰。這次撒該與祂的初遇也不例外。

原來,撒該是個稅吏長,相當於現在國稅局的地方分局長,代表當時羅馬政府向殖民地的猶太人徵稅,因此常被自己的同胞當成罪人或叛國賊嫌惡。這次連湊個熱鬧都被排擠,矮小的他只好爬到樹上來看人群簇擁中的耶穌是誰。

面對這位眾人輕看的人物,耶穌不但沒有禮貌性的保持距離,還主動公開地提出被猶太人視為尊榮的借宿邀約,甚至沒有任何條件或但書……。乍看之下,這實在是很不聰明,因為耶穌不但要承擔宗教人士的責難與自己跟隨者的質疑,還要冒著可能被撒該拒絕或羞辱的風險,卻對自己一點好處都沒有!

聲譽日正當中的耶穌何必要如此作呢?

放下立場修補創傷

但是當我們更深入思想的時候,就會發現這看似冒險的邀請反而是個彌足珍貴的時刻:畢竟只有當我們脫下那保護自己的身分地位或立場觀點,才可能看到彼此生命真實的狀態,消融那由仇恨與恐懼所堆砌的高牆,創造出平安的空間,讓受傷的靈魂遇見愛他的上帝……。

回到兩千年後在亞洲另一端的台灣,雖然我們社會較少因為宗教或種族議題發生衝突,卻正經歷越來越多由於傳統體制崩解與世代經驗差異而被激化的價值觀對立,其中最重要的主題之一就是與家庭息息相關的同志議題。

遺憾的是,在這個本是最「關乎人」的事情上,我們卻鮮少將與己不同意見者「當作人」來對待,以致於從2012 年以來,幾乎年年都有成千上萬的民眾因同性婚姻或性平教育走上街頭抗爭,也因此帶給社會嚴重的撕裂和創傷。

但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仍然也有若干細微的聲音在反思著:家庭價值與同志權益是否真的無法共存?在爭議中通過的同性婚姻專法,是階段性的妥協還是永久性的解答?它將開啟更深的聆聽與同理,抑或衍生出更多的混亂和不安?

對這些問題,或許沒有人能給出可靠的答案,但相信大部分人都期盼著,社會上各族群能在更多的對話中彼此連結成長,而非變得冷漠隔閡,甚至重蹈過往的傷害。

創造友善對話空間

本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醞釀而生的,想嘗試在被許多激情與口號所淹沒的廢墟裡探索新的可能。所參與的作者都是在同志議題上與不同立場的團體或族群有過深入接觸的基督徒專業人士,希望能跳脫「挺同vs. 反同」的粗糙對立,從信仰的深刻自省來連結到對社會關懷的再思。

本書總共有十章,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反思基督教會內部對同志朋友的關懷牧養,第二部分是對社會多元意見的爬梳分析,而第三部分則是從《聖經》經文的詮釋來重新思考同志與教會的關係,並從公共神學的角度思辨多元社會中信仰價值的展現。

作者期待能在後現代社會難以迴避的價值衝突中,跨出自己的舒適圈,與不同背景的讀者一起謙卑學習如何以同理性的聆聽、批判性的思考與處境式的實踐來創造出一個相對友善的空間,使社會上各種族群的感受和觀點可以在其中欣然會遇,彼此提醒勉勵。

受限於作者相關知識與經驗的不足,這樣的嘗試或許無法被所有讀者所認同,難免也會帶來一些誤解或困擾。畢竟我們社會已經累積太多的恐懼和傷痕,對性別相關議題又特別敏感多疑,或許還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空間。

但正如本書最後一章的標題所言,基督教的本質是在公共對話中的見證,因此不論對本書的內容是接受或質疑,認同或反對,我們都期待與所有的讀者一同等候,學習如何回應這份上帝應許中的誠摯邀約…。(王道維)

《當耶穌遇見同志》
作者: 王道維,李懷恩, 郭宇欣, 張家瑋, 張予晅, 莊信德, 張文昌, 廖元豪, 邱慕天, 曾劭愷
出版社:真哪噠
出版日期:2020/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