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醒報編輯部 2020/08/17 08:54 點閱 19290 次

如果你是醫生,發現來看病的100名病人都取同一口井的水,其中有98人開始腹瀉,那麼你該一直開抗生素治療?還是停下來問:「那口井裡到底有什麼鬼東西?」你我都暴露在這種常見卻不曾察覺的危險之中,因為那口深井裡藏著的不是可見的有毒物質,而是:你我的童年逆境經驗。

童年逆境經驗對我們不只有心理層面的影響,還能改變細胞讀取DNA和複製的方式,長期改變我們的身體。不僅出現學習或行為問題的機率是其他人的32.6倍、曾試圖自殺機率也高達12.2倍、罹患冠心病、癌症、肺部疾病、中風、糖尿病的機率都高達近3倍、憂鬱等心理疾病更突破4.5倍。

我們不該把童年逆境經驗視為悲劇或童話故事,也不須克服、怪罪或選擇遺忘自己的童年。而是該找到直視這個問題的勇氣、打破惡性循環,進一步獲得能治癒一個人、一個社區的工具,從而逐步改善整個國家、整個世界的健康。

在我行醫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遇到有過恐怖經歷的孩子,其中一名病人生命中的「熊」是他爸爸。這位爸爸不但經常用言語貶抑孩子的媽媽,還會肢體虐待。另一個孩子的「熊」是他媽媽,當這位媽媽沒有照指示服用精神藥物時,她的孩子們往往被丟在危險的情境中,只能自己照顧自己。

有位病人令我印象深刻—這名十四歲女孩在放學回家的路上被流彈打傷,自此,她居住的整個社區成了她生命中的「熊」。對我見過的許多病人來說,壓力反應已經是家常便飯,一天發生幾十次,甚至幾百次都不奇怪。

壓力反應研究

想了解病人面對的問題、找到問題的本源,就得了解壓力反應會對身體造成什麼不良影響,還有它在「什麼情況下」會造成負面作用。遭遇這麼嚴苛的逆境時,孩子的大腦和身體究竟會發生什麼變化呢?幸好我不是唯一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已經有聰明的科學家做出相關研究。

我跳進研究界的汪洋,找到賈桂琳.布魯斯和菲利普.費雪等人的研究成果。他們在2009年一篇研究中,探討進入寄養家庭體系的學齡前孩童,身體的壓力反應系統—特別是HPA軸—會不會受痛苦的經歷影響。

皮質醇濃度失調

研究者找了117名寄養家庭中的孩子,與沒有遭受虐待的60名貧窮孩童,分析他們體內的皮質醇濃度。研究結果印證了我對病人的猜測:和沒有痛苦經歷的孩子比起來,那些養子、養女體內的皮質醇濃度失調了。

皮質醇濃度每天會規律變動。一大早濃度比較高,是為了幫助你起床迎接新的一天。然後隨時間過去,它的濃度會越來越低,在睡前降到最低點。了解皮質醇濃度變化的規律後,研究者就能看出一個人的生活是不是被打亂了。

費雪和布魯斯發現,整體來說,曾受虐的兒童皮質醇濃度比較高,一天下來的皮質醇分泌量也不規律—這些孩子一大早的皮質醇濃度不夠高,濃度隨時間下降的速率也不夠快,結果無論是夜間或整天的濃度都比別人高。

有趣的是,這篇研究中的養子養女和貧窮的孩子(控制組),不管是父母的教育程度或收入都差不多。兩組最大的差別是,控制組至少和爸爸或媽媽同住,他們既沒有接觸過兒童保護服務單位,也沒有被虐的經驗。

控制組的孩子家境清寒,他們當然也經歷過某種程度的逆境,可是這些孩子的皮質醇濃度很正常—這告訴我們,有些孩子就算遇到壓力,也不會導致壓力反應失調。

我們都很清楚,痛苦、災難與困難都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都想保護孩子,不讓他們生病、不讓他們經歷爸媽離婚的痛苦,也不想讓他們受到傷害,但這些事情不可能完全避免。科學研究告訴我們,如果有關愛孩子、疼惜孩子的照護者一路支持孩子走下去,他們就可以克服生命中的難關。

回饋抑制中斷

完成上面這篇研究之後,費雪接著和美國兒童發展全國科學委員會合作,欲進行一項遠大的研究:他們想知道,逆境從什麼時期開始影響孩童發育中的身體與大腦。委員會之前的研究也指出,問題的核心是壓力反應失調。

關鍵問題是,一個人太常啟動壓力反應,或是造成壓力的刺激太激烈,身體可能會失去關閉HPA軸與SAM軸的能力。這種現象有個專有名詞,叫做「回饋抑制中斷」。其實這就像一個人的壓力調節器壞了,本來身體應該維持一定程度的壓力,結果過了平衡點,身體還一直分泌皮質醇,怎麼也停不下來。這就是費雪和布魯斯在寄養家庭子女身上看到的狀況。

##壓力反應程度
美國兒童發展全國科學委員會最後提出三種不同的壓力反應程度:良性壓力反應:身體正常的壓力反應,也是孩童健康發育所需的身體機能。這種反應通常包括心跳短暫加速,以及激素濃度微幅上升。可能引發良性壓力反應的情境包括和新照護者相處的第一天,或施打預防針等等。

我舉一個良性壓力反應的例子好了:很多運動員賽前都會緊張,就算是田徑好手也會感受到焦慮。他的心跳會加速,胃裡感覺有什麼東西一直翻騰。這時候,腎上腺素正在做一些重要的準備,幫助運動員吸收更多氧氣、為肌肉供應更多血液,還有提高他的專注力。有了這樣的壓力反應,起步槍響時,就能全力以赴。

可容忍的壓力反應:指一個人遇到更嚴重、更長久的困境,例如失去摯愛的親友、遭遇自然災害或受重傷時,強烈刺激身體警報系統的反應。如果身體能在一段時間後關閉這樣的反應,且孩童身邊有成人幫助他們適應變化,孩子的大腦和其他器官就會逐漸修復,不受負面影響。

很多孩子小時候會尿床,長大就不會了。當父母離婚時,有些孩子可能又會出現尿床現象,這就是一種可容忍的壓力反應。假設這孩子的爸媽和平分手,爸爸就算搬出這個家,還是和媽媽合力照顧孩子,給這個孩子更穩定、充滿更多關愛的生活,孩子的壓力有了緩衝,過幾個月後就不會再尿床了。

這就像我之前提到的開車槍擊事件,它雖然造成了不小的壓力,但只要孩子有穩固的人際支持網,逆境經驗的效果就不會太持久。

惡性壓力反應:當孩子面對強烈、頻繁或長期的負面經驗,又沒有大人支持時,身體產生的不良反應。這樣的負面經驗可能是身心虐待、忽視、照護者濫用藥物或患有心理疾病、暴力,或者家庭經濟困難造成的各種壓力。

孩子的身體長期開啟惡性壓力反應,會阻礙大腦和其他器官系統發育,即使孩子長大了,也必須承擔罹患壓力相關疾病和認知障礙的風險。

外交與免疫系統

免疫系統就像身體的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人體會遇到很多不同的敵人和盟友,有時候辨別敵友很困難;免疫系統必須成為外交專家,知道細菌或病毒表面的蛋白質不好,有這些蛋白質的微生物是敵人;但它也要知道肺臟、神經和血球的蛋白質是好的,不能攻擊它們。

當身體的外交部長兼國防部長對外交關係很滿意,它就會很低調地處理例行公事,時時刻刻檢查體內有沒有被感染、受傷或癌化的細胞。若找到這些細胞,免疫系統就會摧毀它們。但是,當壞人躲過免疫系統的例行檢查與防禦、害你生病時,身體的國防部長就會敲響警鐘、組織軍隊,對入侵者展開策略性攻擊。

免疫系統會用一些稱為「細胞因子」(cytokine,意指細胞移動者)的化學物質傳訊息,啟動身體受傷或疾病的反應。它們會催促身體產生更多白血球,抵禦外敵,並活化其他種類的細胞,刺激那些細胞產生抗體、吞噬細菌。除此之外,免疫系統也會引起發炎反應(例如我們被蟲子叮咬,皮膚會紅腫)。和體內的其他系統一樣,免疫系統也非常依賴平衡。

幾乎所有構成免疫系統的要素都受壓力激素影響,所以壓力反應失調會嚴重影響免疫反應和發炎反應。如果身體長期暴露在壓力激素中,免疫系統的一些部分會遭到抑制,另外一些部分則會被活化—壞消息是,這些都不是好事。壓力會減弱負責抵抗感冒、肺結核和一些腫瘤的免疫功能。

在瑞典,耶爾克.卡爾廉等研究者發現,經歷過三次以上壓迫事件的孩子,皮質醇濃度比較高,而且比較容易有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腸胃炎、病毒感染等常見的兒童健康問題。我們也知道,壓力反應失調可能會讓發炎反應更嚴重、引起過敏反應(過敏、溼疹和氣喘),甚至是引起自體免疫疾病(免疫系統攻擊自己的身體,例如崔妮緹的葛瑞夫茲氏症)。

《深井效應:治療童年逆境傷害的長期影響》
作者:娜汀‧哈里斯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