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癌症來敲門》

醒報編輯部 2020/08/04 07:48 點閱 18291 次

老病、死生是人的宿命,賢人聖哲也好、販夫走卒也罷,都免不了得走這一回。當癌症來敲門,幾乎沒有人能笑臉迎人,不少人確診癌症之後,總會問「為什麼會是我?」縱使每天吞雲吐霧,超過30年菸齡的老菸槍得了癌症,也照樣問:為什麼會是我?

大哉問脫口而出,顯見罹癌後既惶恐又茫然的心情之外,對癌症的認識想必也是一知半解、既熟悉又陌生。癌症就在我們身邊,是我們都會遇上的疾病,不是自己得到,就是最親近的家人得到,罹患癌症,只是早晚的問題,更遑論把致癌危險分子當莫逆之交的人了!

這本書不是癌症的百科全書,也不是癌症新知,也不談診療的細節,是一座橋樑,讓讀者稍懂正規、實證的癌症醫療,在讀後得有一點點科學求證的態度與素養,藉由這座橋梁,在往後的生活中更能理解、攝讀癌症的資訊和新知,只有自己有辨識資訊真偽的能力,才有趨吉避凶的福運。

癌症一定會有症狀嗎?有症狀不一定有病,沒症狀不一定沒病

多年的行醫經驗中,有一個重要的觀念一定要告訴大家,那就是症狀與疾病本身並不一定是正相關,而且在某些情況下,它們一點關係都沒有!在完全沒有症狀的時候,就透過篩檢發現能及早治療的早期疾病,這也是為什麼要做篩檢的重要性。

當腫瘤生長緩慢

門診中有對結婚快30年、年近半百的夫妻。一開始,這位徐太太常覺得全身上下都不對勁,頭暈、喉嚨不適、胸口悶,於是提議夫妻倆去做一次詳細的全身健康檢查。

檢查報告出來後,徐太太一點問題也沒有,她的種種不舒服症狀應該是和步入更年期有關,這個結果讓她大大鬆了一口氣!反倒是徐先生,平常他的身體還算健朗,也沒有感覺有哪裡不舒服,但檢查之後,卻發現他的肝臟裡有好幾顆腫瘤。

為徐先生安排了肝臟的切片檢查,結果顯示是一個轉移性的惡性肉瘤,當時覺得奇怪,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狀況發生?後來發現他的腹部有一個刀痕,詢問之後才知道,徐先生在20年前曾經因為胃部問題而開刀。

徐先生的腫瘤可說在20年前就種下了病灶,癌細胞的種子已經轉移至肝臟,腫瘤生長的速度很慢,經過20年,雖然影像檢查可以偵測出來,但仍然完全沒有症狀或任何不適,雖然是第四期的疾病,不可能根治,也很難治療,因此他選擇定期追蹤,不要做治療。

追蹤到第八年,徐先生才慢慢開始出現腹痛、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針對這些症狀,適時做了一些能減緩他的不適的處置。這個病在徐先生身上是一直持續的,只是疾病發展的速度相當緩慢,也沒有明顯不適症狀的出現,至今,徐先生在門診已追蹤了將近十年的時間。

避開癌症上身

癌症是相當普遍的現代文明病,更是台灣十大死因的頭號殺手,但並不表示對於癌症,我們只能乖乖地束手就擒,大家耳熟能詳的是預防勝於治療,其實只要找對了預防的方法,盡可能避免致癌的物質或因素,絕對可以避開癌症的侵襲。

相較於癌症的治療,要預防癌症似乎簡單容易多了,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禁菸、禁酒、禁檳榔、控制理想的體重、增加身體的活動量、定期做健康檢查與癌症篩檢,這些都是大家朗朗上口,但是卻很少有人貫徹力行的。

改變生活習慣

根據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CRF)和美國癌症研究協會(AICR)的一份最新報告指出,有三分之一的成人常見癌症是可以預防的。

以美國人來說,倘若能攝取均衡的飲食、積極運動、並控制體脂肪的話,可避免38%的乳癌、45%的結腸直腸癌、36%的肺癌、39%的胰臟癌、47%的胃癌、69%的食道癌、63%的口腔、咽喉癌、70%的子宮內膜癌、24%的腎臟癌、21%的膽囊癌、15%的肝癌、11%的前列腺癌罹患機率,能預防12種癌症的罹患率達34%,平均而言,預防所有癌症的罹患率達24%。

在癌症的預防上,最重要的仍是維持全面性的健康生活。以口腔癌及頭頸部癌症來說,禁菸、禁酒、禁檳榔已經證實與癌症有強大關聯,避免這些事項,絕對有預防的效果。

飲食與癌症預防

現代人越來越著重「吃」,要如何吃出健康,要多吃什麼東西才能防止癌症及其他疾病,什麼食物容易致癌等等,都是社會大眾非常關注的話題。但是要研究某一種食物或營養對人體健康、疾病的影響是非常困難的。

原因是雜食性的人類,在飲食上有太多的干擾因素,且每個人的營養背景也有差異性,因此,在歐美的飲食、營養、生活型態和健康、疾病相關研究,朝著比較不同型態的效應差別。

例如富含蔬菜、水果、魚類、植物油,少肉類、動物性脂肪的地中海型飲食型態奉行者,通常較少抽菸,身體活動多,肥胖少,生活型態較健康,心臟血管疾病和癌症的發生風險,心臟血管疾病、癌症所致的死亡和整體的死亡風險都顯著的減少。

運動的重要性

運動應該列為整體癌症照護中心必要的一環,它可以協助病患克服無力、倦怠、噁心,恢復肌力、體能和生活品質,減少治療的副作用,而且精神也較能改善病人的負面情緒,協助回復病人的自尊和自信。

運動對於乳癌和大腸癌的病患也應視為做完所有應該做的抗癌治療,必須要做的輔助性功課,對於抑制癌症的復發也有預防的效果。

比較溫和的身體活動如散步、太極、瑜珈等也能幫助我們在治療和治療後減輕倦怠感,改善睡眠的品質和整體的生活品質,真正能放鬆自己肉體和精神,對於很多癌症和治療癌症所引發的症狀有緩和的效果。

研究也指出,從事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騎腳踏車、打網球、游泳等活動,每周至少三小時,有助於降低攝護腺癌病人的死亡率。

對於罹患低風險攝護腺癌,只接受積極的監測追蹤但並未接受治療的病人,身體活動似乎會影響攝護腺癌細胞動力循環途徑,及DNA修復途徑的基因表現,此可能與運動能預防攝護腺癌的惡化有關。

戒菸的困難

醫院雖然是政府明文規定的禁菸場所,但還是經常看到有病患忍不住菸癮,在戶外、中庭、甚至逃生梯偷偷抽菸。看到這種情形,其實醫療團隊和家屬都很擔心和焦急,勸說這些病人戒掉菸癮並不是ㄧ件容易的工作。

青少年時期不知不覺中或糊裡糊塗,或禁不起慫恿誘惑,就這樣一天一天地抽起來,並且成為生活的一部分,很難想像,每天抽菸的來勁和享受,和我們的健康有任何瓜葛。

馬克吐溫說過:「戒菸是很容易的事,我一年戒過好幾十次。」林語堂先生在其短文《我的戒菸》中,很生動地描繪自己戒菸後短期內戒斷的生理和心理的難忘和難熬,道盡戒菸的困難。

菸草原產於中南美洲,哥倫布由新大陸回去帶給歐洲的禮物融入生活,成為社會文化的一部分,再由歐洲推遍全世界,明朝時中國,風靡朝野,抽菸時於人類健康的影響的議題,在十九世紀就有些研究指出抽菸危害健康,直到二十世紀中期抽菸負面影響我們的健康,尤其是罹患肺癌很重要的成因已是不爭的事實。

抽菸付出十年壽命

牛津大學著名公共衛生學者杜爾博士以英國34,000位男性醫師為特定對象,長期追蹤研究抽菸與壽命和健康的關係。本來只是五年的計劃,結果持續達五十年。比起無抽菸的醫師,抽菸的醫師要付出十年光陰的壽命代價,這其中戒菸者依其戒菸時的年齡,越早戒菸的醫師,能追回較多的壽命。

抽菸能增加24種疾病的死亡風險,除了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下降以外,慢性呼吸病患,心血管病患,腦血管病患,消化性潰瘍、肝硬化、自殺等風險都增加,在癌病的部分,口腔癌、咽喉癌、食道癌、肺癌、胰臟癌、膀胱癌、胃癌、白血病、直腸癌的死亡風險。

日本國立癌症中心的研究,針對九萬位40-69歲的民眾,追蹤八年發現抽菸者肺癌的發生率是無抽菸者的五倍,其他的癌症如胃癌等約為1.5-1.6倍,戒菸能降低抽菸者肺癌的發生率,使得戒菸二十年以上者,得到肺癌的風險才約略降至與無抽菸者相近。

而甚至六十歲才戒菸的民眾也較無戒菸能多活幾年。生活習慣的改變、調整,當然是越早越好,但永遠都不會太晚,在日本的研究也發現,抽菸能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糖尿病的風險,而禁菸後對於癌症發生率需要較長的時間,但是對於觀察循環系統的疾病和糖尿病,戒菸後馬上就有效果。

菸是第一級致癌物

世界上目前抽菸人口超過10億,其中中國又約佔3成,每年400萬人的死亡與抽菸有關,先進國家抽菸人口在這些地區的肺癌罹患率和死亡也有降低的趨勢,令人擔憂的是抽菸流行轉向開發中國家,世界上癌症的死亡至少有百分之三十以上是抽菸引起的。

IARC將菸定位為第一級的致癌物,充分的科學證據證實能導致口腔癌、口咽癌、下咽癌、鼻腔癌、鼻竇癌、鼻咽癌、食道癌、胃癌、大腸直腸癌、肝癌、胰臟癌、喉癌、肺癌、子宮頸癌、卵巢癌、腎臟癌、輸尿管癌、膀胱癌,骨髓性白血病等癌症的發生。

在肺癌的部份,抽菸對所有組織型態的肺癌的發生率都有增加的效果,尤其是在肺入口處肺部中間的鱗狀細胞癌和小細胞癌更為顯著。

《當癌症來敲門》
作者: 曹朝榮
出版社:張老師文化
出版日期:2020/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