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

醒報編輯部 2020/07/09 08:38 點閱 16409 次

「對於剛接觸電影史的學生而言,這麼多導演、代表作、流派、特徵,也是夠讓人一團亂麻了。許多準備考研究所的電影系學生都說,不怕考理論,就怕考電影史,記不住就傻眼。剛剛出版的《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簡直太及時,迫不及待地想推薦給背電影史背到頭禿的你們。」既有學術的嚴謹又有閱讀的愉悅!

從主流到非主流,從好萊塢到藝術片,從諾蘭到塔可夫斯基到高達以及約翰卡本特;從經典到最新潮流。

認識電影關鍵字+主題+經典片單:類型片、表演學、導演作者論、第四面牆、時間片、身體恐怖、女性主義、紀傑克、意識型態、科技恐懼。用漫畫影像連結你熟悉的電影場景,直接帶你進入經典名片的關鍵精髓。看懂電影史,也看懂經典之作、電影類型以及電影理論。一本抵多本!

如果你以閃回的方式觀看我的一生,你會發現我總是與電影形影不離。孩提時代,每週五放學我都會騎車去電影院,戲院放什麼,我就看什麼。第一次看《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 1993)讓七歲的我驚奇萬分。

很快,我就看了我能找到的一切電影。我看《魔鬼終結者》(The Terminator, 1984)的時候只有八歲,我偷偷摸摸地在家裡的黑白電視機上看了這部電影的最後二十分鐘。我被迷住了,電影點燃了我的想像力,也點燃了我對這一媒介的激情,隨著我的成長,這種媒介也在不斷發展。

熱愛電影的啟蒙

在少年時期,我有成堆的電影錄影帶,我沒完沒了地觀看它們:《機器戰警》(Robocop, 1987)、《2001 太空漫遊》(2001: A Space Odyssey, 1968)、《冰血暴》(Fargo, 1996)、《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1994),還有幾百部其他電影。

錄影機壞掉的時候,我記得我會等到凌晨兩點,然後看電視台放的《活死人黎明》(Dawn of the Dead, 1978),看得睡眼惺忪,被那節奏慢極了的恐怖催眠。

我成了個「影癡」(film-nerd)。高中畢業之前,我每年夏天都會去愛丁堡國際影展(Edinburgh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做志工,看許多電影,看得迷迷糊糊,以至於在影展結束時,根本不記得自己看過什麼。大學時,我學習電影,探索了非常多在電影中運作的不可思議的、精彩的概念。

正是有了這份癡迷,《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一書才得以誕生。如果說看電影的生活能教給我什麼,那就是:電影提供給我們的遠不止簡單的娛樂。電影是一個場所,在其中,我們能夠更多地認識我們自己、我們的文化以及我們所處的世界。

電影中的意識形態

「只要能控制美國電影這個媒體,我不再需要其他東西就能將整個世界轉變為共產主義。」我們都知道,電影遠不只是娛樂,在它的表面之下還藏著意識型態, 對於形塑我們看世界的方式發揮著巨大作用。它們大部分可能看起來是無關政治的,但在表面背後,藏著你應該過某種生活的暗示。

不論是核心家庭、異性戀、民主或父權制,主流電影中這些價值都被呈現為佔支配地位的意識型態,就好像它是「對生活的一種真誠而自然的表現」,而非硬加在社會之上的一套體系。

西部牛仔不敗的原因

在 1950 年代與 1960 年代,西部片是好萊塢極為興盛的類型,令觀眾著迷的,是影像裡的白人男性拓荒者為保護家園和家人,而與野蠻的印第安人、不法之徒以及惡劣環境進行抗爭。政治理論家史蒂芬‧梅克薩(Stephen Mexal)指出,西部片為當代觀眾提供了一個神話化的美國歷史,讓他們更能理解美國在冷戰時期所扮演的角色。

西部片將美國歷史展現為一場代表文明與自由的正義鬥爭,這為也為冷戰背書,將意識型態戰爭轉變為道德戰爭。同時,隨著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Civil rights movement)與女性主義興起,西部片則在這個「男性權勢衰敗」的時代裡,提供了令人安心的父權社會景象。

利用正直的男性英雄,好萊塢西部片提供了一幅反動的美國圖景:一片由白人而建、也為白人而建的土地,一場將當下的不平等與歧視正當化的神話。

反映政治形勢

在雷根當政期間,好萊塢電影充斥著反映政治形勢的故事,「圍繞在反女性主義、暗中的種族歧視、階級特權、保守宗教、傳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1980 與 1990 年代早期的電影則被肌肉猛男主導,他們極為暴力地將法律握在自己手中,以保護美國利益,並強化保守的家庭觀念。

同時,像《致命的吸引力》(Fatal Attraction, 1987)和《第六感追緝令》(Basic Instinct, 1992)等片,利用性解放的、殘忍的職業女性角色,將女性獨立與不負責任、甚至是精神錯亂劃上等號。

多年來平權之路已取得大幅進展,而這些保守影像仍在重新提倡性別角色與發揚傳統家庭觀念,將主流娛樂當成自己的意識型態藍圖(ideological blueprint)。

迪士尼的意識型態

即使是最無傷大雅的闔家歡電影,也有著重要的意識型態作用。迪士尼的動畫電影被全世界的大人與小孩喜愛,這些電影在塑造年輕人的世界觀方面有著重要影響。從《白雪公主》到《美女與野獸》,迪士尼將它的女性角色刻畫成需要拯救的少女,對她們來說婚姻是人生的終極目標。

如蘇珊‧懷特所說,《小美人魚》中愛麗兒被展現得「跟一個養成中的快樂家庭主婦差不多」,而她對艾瑞克王子的愛情渴求,必須付出「無言的」代價。為了嫁給艾瑞克王子,愛麗兒必須放棄她的家、她的朋友、她的家庭,此外,或許還有最重要的:她天生的美人魚形態。

就像懷特所說,在這個「對女性魅力的期待,比以往更強調以削切肉體的方式達到完美體態」的時代裡,這是一幅令人擔憂的畫面。

在迪士尼電影中,種族歧視也佔據著重要位置。從《小飛象》裡非裔美國人風格的烏鴉,到《阿拉丁》裡的阿拉伯人,迪士尼電影經常繪以露骨且負面的種族刻板印象建立他們的角色。

英雄的對立面

不論有意與否,在這些種族刻板印象與保守性別角色裡,迪士尼電影促使年輕人建立起種種期待,很多孩子甚至在學齡前,就被灌種族、性、性別等意識型態價值觀。

電影英雄們代表並符合主流意識型態,反派們則經常反映出主流價值對邊緣族群的焦慮。從殘忍的同性戀、好色的黑人,到瘋狂的職業婦女、野蠻的美洲原住民,主流電影反覆將邊緣族群描繪成是對社會與現狀的一種威脅。這是最簡單的社會控制,一種具象化的暴力形式,它告誡邊緣族群,他們因為不順從而應受懲罰;並告訴主流族群應該去恨誰。

對文化批評家傑克‧沙欣(Jack Shaheen)來說,很少有族群像阿拉伯人那樣被肆意貶低,他們常常被描繪成「野蠻的、殘忍的、未開化的宗教狂熱分子和貪財的文化『他者』,執著於恐嚇文明的西方人」。

塑造世界觀

很不幸,許多這樣的原型在今天仍繼續被使用。也許不像以前那麼普遍,但仍一如既往地潛伏在電影中。

主流電影裡,從《法櫃奇兵》這樣的動作大片到《阿拉丁》這樣人人喜愛的動畫片,阿拉伯人長期以來都是方便的僵化反派,這是一種想像上的異域文化,其可見的差異使他們輕易成為被污蔑的標靶。

對沙欣來說,這種「具有破壞性的描繪變得如此流行,以至於觀看這類刻板印象影視作品的觀眾,會逐漸認為作品裡的阿拉伯人就是現實生活裡的阿拉伯人」。藉由《魔鬼大帝:真實謊言》這類電影,好萊塢極大地扭曲了美國人對阿拉伯人的觀感,或許在這過程中,也讓美軍捲入的中東戰爭正當化。

電影的力量是無可否認的。電影走在自己的道路上,儘管不會直接導致暴力、歧視、伊斯蘭恐懼症、種族屠殺,但也確實在塑造我們的世界觀。

電影常識一次補齊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接下來會用七章內容帶你進行一次電影之旅,探索電影史上超過三百部種類紛繁的電影,重揭人們所深愛的那些電影,並在這個過程中回答諸多有趣的問題:是什麼令恐怖片驚嚇到我們,使我們退避三舍?為什麼《終極警探》(Die Hard, 1988)是最近三十年來最偉大的「建築電影」?

是什麼讓迪士尼的電影充滿了危險?為何我們總能在「美國隊長」、「007」等男性英雄的肉體受難中,獲得最大的愉悅與救贖?布魯斯威利的《終極警探》如何突破場景與建築學常識,排名史上最偉大「建築電影」?為什麼時間是電影的核心,也是最具決定性的元素?高達如何用「跳接」解放電影時間?

諾蘭《記憶拼圖》如何讓觀眾過了一次「非線性時間」人生?最偉大的時間與記憶影像是哪一部電影?《發條橘子》開場男主角的單純瞪視,為何足令全世界影迷心裡發寒?80、90年代的「不完美」電影特效(例如《駭客任務》),為何反更深植人心?

《致命武器》中經典的雙人搭檔,如何潛藏積習的種族歧視暗流?恐怖電影的核心其實是對「身體的厭惡感」?《鬼店》「場景」如何敘事,甚至成了能動的故事主角?《原罪犯》的一鏡到底窄廊格鬥,如何讓人聯想到電玩遊戲?《黑暗騎士》希斯萊傑的小丑「聲音表演」,就足以說明這角色裡裡外外的一切?

電影就是寶藏

電影不僅僅是娛樂──對那些願意前往人跡罕至處的電影探索者來說,它們是引人入勝的財富寶藏。這本書對電影的研究非常徹底,含有大量參考資料,就算是閱片無數的資深影迷,也一定會找到一些新東西。

(于小宜/輯)

《看懂好電影的快樂指南》簡介
作者:愛德華.羅斯
出版社:原點
出版日期:2020/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