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林祐任綜合報導】疫情促使一些經濟學家開始思考,社會上真的需要那麼多高工時的工作嗎?法國有研究顯示,工時愈長的人傾向選擇不永續的生活方式,更會惡化氣候變遷。對此,減少工時可能是個解方,但仍需維繫經濟活動的運作;另一種方法則是現今不少國家正在實驗的「無條件基本收入」,讓人們得以拒絕高污染工作。
高工時增加消費量
根據《德國之聲》報導,德國解放技術研究中心共同創辦人弗雷2019年發表一篇研究指出,碳排放量和工時之間具有高度的正相關,因為大多數人在上班日的排碳量高於假日。此外,高工時也會增加消費量,法國研究則顯示,工時愈長的人傾向選擇不永續的生活方式,例如自己開車、選擇高耗能但省時的產品。
社會必需的工作
「我們將注意力放在減少消費上,形同將責任歸咎於個人行為,但我們一開始有必要製造出那麼多產品嗎?」弗雷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人類有機會停下來思考,有哪些工作是社會所必需的,其中有不少是政府部門,甚至是不支薪的工作。
聯合國2015年的人類發展報告指出,全世界有41%的工作是無償的,其中包括照顧老弱婦孺、家務等。西班牙經濟學家奧羅斯科表示,這些工作雖然無法產生龐大利潤,但卻得以讓社會正常運作,而且大多是由女性負責,她強調,我們看待一份工作的價值,不應著眼於資本的累積,而是能否讓生命永續。
無條件基本收入
「我們的社會已經進入過度開發的模式,疫情凸顯了現今體系的脆弱,一不小心就走向崩潰。」巴利亞多利德大學的系統工程教授瑪格麗特表示,傳統社會試圖兼顧人們的需求以及自然資源的永續,但當今社會卻有如上癮般,不斷追求便宜的資源和勞力,以讓人們過上更體面的生活。
對此,減少工時是其中一個可能的解方,但弗雷估算,為了防止氣候變遷惡化,歐洲人必須將工時減少至每周9小時,然而如此無法維持經濟活動,應折衷介於20至24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