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旭岑談音樂》克倫培勒的啟發與美好回憶

蕭旭岑 2020/06/07 16:41 點閱 2469 次

二十幾年前,我有一段瘋狂追尋唱片的日子。蒐藏的重點是德國大指揮家克倫培勒(Otto Klemperer, 1885-1973),這個如今新世代樂迷已經不太探詢的名字,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他可是與福特萬格勒、托斯卡尼尼齊名的五大指揮家之一,不但是德奧音樂的權威,還有「貝多芬化身」的美譽。

癱瘓仍堅持不懈

當時,身邊幾位愛樂朋友燃起一陣「OK(OttoKlemperer)熱」,「你今天OK了嗎?」,變成我們相互見面的問候語。曾幾何時,克倫培勒那種堅硬強韌、稜角鮮明、不討喜也不討好的聲音,經歷過時代的變化,似乎已不符當代新樂迷的口味,有那麼一點的不合時宜,他的多數唱片也因此絕版蒙塵。想到這點,是有些讓人感傷的。

對我來說,聆聽克倫培勒的音樂,就如同他的人一樣,是一種奮戰的過程。老大師一生崎嶇,歷經許多磨難,包括曾燒傷、腦瘤、跌落舞台、摔傷、患有躁鬱症等,晚年還部分癱瘓。即使如此,他仍活躍於樂壇,「人生七十才開始」,與知名製作人李格合作,在立體聲時代錄下了大量唱片,直到1971年高齡86歲才退休,有「不死鳥」的稱號。

指揮飽含生命厚度

也許人生歷盡滄桑磨難,克倫培勒的音樂,無論如何都散發出不可磨滅的力量。例如1968年5月25日指揮維也納愛樂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是這首曲子的最高名演,是人類文明精神力量的完美匯萃。

克倫培勒是音樂巨人,指揮起貝多芬的《命運》,幾乎就是個人的吟詠詩篇,體現了貝多芬奮鬥卓絕的精神,聆聽這個演出的每一個段落,都盈滿了巨浪般的能量,非常偉大。此外,克倫培勒指揮浪漫派時期的交響曲與序曲,也幾乎都是擲地有聲的經典;例如他的白遼士《幻想交響曲》,曾被華裔「鋼琴詩人」傅聰認為是最偉大的詮釋。

確實,聆賞、理解克倫培勒的藝術,需要時間與耐性,與現代太多光滑漂亮的演奏相較,他的指揮有如耐咀嚼、健腸胃的粗糧,但一但嚐得箇中滋味,對自身聽音樂,乃至於生命的深度與厚度,會有難以形容的飽足。

「不合時宜」顯獨特

克倫培勒的不凡之處,就在我先前提過的「不合時宜」這四個字上:就是因為不妥協、不迎合、不退讓,才讓他的音樂,顯得如此獨特,如此孤傲,又如此不朽。這也是克倫培勒給我的啟發,人生於世,無法討好每個人,尤其在這個資訊流通已轉向全面開散的時代,堅持自己,才能走出一條可長可久的道路。

另外,收藏克倫培勒唱片過程的回憶,同樣讓我難以忘懷。當我開始懂得欣賞克倫培勒時,他的唱片已經不是那麼好買了,許多演出也散落在各廠牌。那時結識的兩位樂友老皮與老周,除了引領我欣賞克倫培勒,也主動幫我到各地搜尋唱片,那時台北市許多唱片行(現已乎都已歇業),甚至遠至南崁,台中的東海之音、葛萊美、逢甲大眾等,一張一張,幫我買全了他的錄音。

20年了心仍炙熱

二十幾年過去,老皮早已移居美國教書,老周現在也在高雄義守大學任教,久未聯繫,但我還是清清楚楚記得,當年他們幫我買到唱片時,興奮地聯繫我,電話線那頭發自內心高興的笑聲。

現在想起來,兩位樂友單純的熱情,以及共同對音樂的熱愛,那種感動,有時還超越了音樂本身。時隔二十餘年,心頭猶還感到炙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