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歷台美隔離 黃明鎮看兩國文化差異

陳是祈 2020/05/20 17:49 點閱 9768 次
黃明鎮牧師。(Photo from網路截圖)
黃明鎮牧師。(Photo from網路截圖)

【台灣醒報記者陳是祈綜合報導】在台居家隔離完全不能出門,而美國的居家隔離則可以有在遵照規定的前提下外出買菜。監獄牧師黃明鎮最近自美返台,在隔離期間以臉書比較台北居家檢疫的不同,分別以時間、關心、補助與空間四項不同做分析,表示雙方各有優勢。

黃明鎮牧師於一個月前赴美,然而因疫情爆發無法立即返台,直到5月底終於有班機可返國,入境後須隔離14天,在隔離第6天時,他寫下自身對台美隔離方式的比較:
1.時間:美國各州各異,有的長達60天,仍未解禁。但宅在家,仍可以外出加油,買菜,散步,只要戴口罩,保持距離。台灣14天內,足不可出戶。
2、關心:台灣每天有疾管局簡訊聯絡,又有區公所人員一天兩次電話問候。美國,各管各的,都是認識的人在彼此關心。
3、補助:美國不用申請,每個大人補助1,200美元,小孩減半,支票直接寄到銀行,或寄到家。因政府資料不全,有的已經過世,家人也收到支票(當然應退回,不然會吃官司)。台灣有補助,聽說有申請才有。
4、空間:美國一般洋房有車庫,有前後院,房子算起來約有百坪,在家可以種菜種花,還可以在庭院活動筋骨。台北寸土寸金,狹窄空間,如在悶鍋,考驗耐性。

台灣:嚴格、講求效率

台灣的防疫規定,在居家隔離期間嚴格禁止外出,每天有疾管局和區公所輪流關心。然而台灣地狹人稠,人均居住空間狹小,相當考驗耐心,因此衛福部總部也特別設置專線,由專業護理師志願關懷居家隔離者,若悶出心病也會即時轉介專業輔導單位。

嚴格的防疫政策讓台灣交出漂亮的成績單,然而防疫的措施和罰金,甚至是追蹤隔離者足跡的機制,也引起侵害隱私和人權的質疑。

美國:自由、空間廣闊

美國的居家隔離稱為「shelter in place」,翻譯為「居家避疫」,概念較類似台灣的自主健康管理,可外出買菜、跑步和加油,但外出必須保持距離並佩戴口罩,不得群聚,否則也是有吃上罰單的可能性。

然而美國人習於外出活動,即使花園洋房的大空間已讓人稱羨,仍然渴望去海灘和遊樂園,逼得當政府只能關閉海灘,引起人民不滿抗議。追求個人自由的美國,即使隔離政策已相對寬鬆,抗議聲浪仍然頻繁,部分區域的確診人數更是居高不下,部分州政府也因著經濟急著宣布解封,隨之而來是飆高的確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