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陳是祈綜合報導】影視編劇親上前線當直播主,不賣商品賣起「劇本」。中國網紅開直播「帶貨」宣傳商品風氣盛行,有自媒體搭上風潮,邀請編劇帶自己的劇本當「直播主」,每人各用10分鐘展示作品並開放觀眾提問和打賞,宛如線上創投會,引來評價兩極,有人認為有趣,也有人認為只是炒作。據分析,編劇親上火線除了疫情影響,和編劇長久以來在影視圈缺乏話語權有關。
反應兩極化
「直播賣劇本」至今參與嘉賓包含近期熱門都市喜劇《我是余歡水》的原著作者余耕,喜劇電影《心花路放》的編劇董潤年等,主辦方也強調歡迎素人參加,「不問資歷,只看故事好不好」。對觀眾而言,平時埋頭寫作的編劇與作家們,竟然成為「帶貨」主播,吸引網友和業內人士看熱鬧,累積播放量至今已有1萬3000人次。
對於直播賣劇本,有評論認為具有實驗意義,也有評論批評「編劇下場吆喝賣劇本有辱斯文、折損身價」,被質疑只是炒作,並不能轉為對編劇實質的支持。媒體《生活報》引述黑龍江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電編導系主任荀瑤坦言,直播的方式雖然積極,但和傳統編劇的培養成長區別很大,「普通人可能會去購買奢侈品,但不會突然買劇本」,希望這樣的創新不要最後流於形式噱頭。
爭取話語權
影視媒體《毒眸》分析,直播賣劇本的出現,表面上是因疫情衝擊影視產業,但編劇在中國長期「話語權較弱、缺少合適的維權和救助渠道」,才是主因。文內舉例,美國、韓國和日本的影視產業體系相當成熟,對於編劇從薪酬到工會制度都相當完整,根據好萊塢的薪資報告,美國即使是普通電視編劇,單集都有5000到1萬美金的酬勞,韓國的頂級編劇更是身價不凡,可和影星片酬持平。
「劇本是一部影視作品的起點,也是核心靈魂。作為這個靈魂的創作者,編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相比其他國家,中國編劇是被邊緣化的。」《毒眸》也指出,編劇習慣埋頭創作,不熟悉如何上前線與觀眾互動,導致說明不生動,也是直播賣劇本受到批評的原因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