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4月底,位於瑞士日內瓦的「國境內流離失所監測中心」(Internal Displacement Monitoring Centre) 發佈了最新的《全球國境內流離失所問題報告》指出,過去的10年中,因自然的災害 (如風暴、洪澇、地震、森林野火)而失去家園的人,比戰爭衝突造成的還要多。
氣候難民增加
以2019年而言,全世界共有5080萬人因區域戰爭衝突和自然的環境災難而被迫離開家園,成為在國境內的流離失所者。這是有史以來最高的數字,比2018年整整多了1000萬。在這些眾多的災民當中,約有2500萬人是與極端天氣的災害有關。當然有些是短期的,例如歐洲的災民通常在自然災害過去後就可以重返家園;但是有些則是長期的,例如去年非洲因為被伊代和肯尼斯氣旋風暴橫掃,以及巴哈馬受多利安颶風造成的重大破壞,數十萬人至今仍在流離失所。
除此以外,在較貧窮的地區,如摩爾多瓦、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以及西班牙、葡萄牙的農村地區,自然災害還引發災民向其他國家越境避難,這些都是發生在世界各處的典型氣候難民。
疫情造成難民潮
即使是國力富強的美國去年也是蒙受了十分嚴重的自然災害。8月底至9月初,因颶風的侵襲而導致北卡羅來納、南卡羅來納、佛羅里達、喬治亞和維吉尼亞等州超過45萬人必須撤離,10月份的加州森林野火又導致至少40萬人被迫離開家園;整個2019年在美國受極端氣候影響的人數超過了90萬,比飽受戰爭蹂躪的阿富汗災民還多了一倍。
今年突然出現的新型冠狀病毒的疫情,也造成另一種過去少見的難民型態。由於各國都紛紛採取旅行及社交活動的限制,這次的新冠疫情不像一般的自然災害可以跨區或跨國境避難,基本上只能在本國境內流離;例如印度為防堵疫情蔓延,多達100萬的農工民眾被迫離開工作的城市,跋涉長途回到自己的村莊,可說是疫情造成的難民潮。
基本上,這些國境內的流離失所者往往被安置在擁擠的營地、緊急避難中心和非正規的住宅區,不但生活十分不便,居住條件也擁擠不堪,而且往往缺乏完善醫療照顧的保護。如今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下滑、交通停頓,物流嚴重斷鏈,更使得這些流離失所者的脆弱性增高,並可能成為病毒擴大肆虐及傳播的溫床。
建立防災社區
臺灣先天就是自然災害的多發之地,如今兩岸局勢緊張,新冠疫情又方興未艾,這些不利的因素交互影響之下,使得我們成為戰爭及自然災難風險極高的地區。如今新的《全球國境內流離失所問題報告》顯示未來的挑戰還會更高,我們一定要提高警覺、認真面對。
以臺灣的地理環境來看,由於四面環海外援不易進入,發生了任何不幸的災難,直接或間接的衝擊都非常嚴重,民眾也只能在島內移動尋求避難所,可說是真正的國境內流離失所者。因此,就國家的長治久安的策略而言,建設我們的城市成為一個擁有韌性的防災社區,從周詳的事前準備、積極減輕災害、迅捷動員回應衝擊、與快速恢復的能力,都是要努力推動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