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綜合報導】「社交距離疏遠摯愛,會對人心造成傷害。」保持社交距離的說法已經嚴重危害人類心理健康,WHO日前指示,人們應該要將「社交距離」一詞改為「生理距離」。專家也紛紛表示,疫情下保持社交距離容易對他人產生警戒,「但其實更該重視與他人的情感連結。」
社交距離更名
根據《CNN》報導,時時刻刻將「社交距離」掛在嘴邊,已對我們的心理健康造成損害。WHO日前指示,人們應該要將「社交距離」一詞改為「生理距離」。
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札奇補充,雖然防止疫情擴散最好的方法就是讓人與人之間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保持距離嚴重違反了人類渴望與他人連結的心理本能。」他說:「保持社交距離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說法,因為在前所未見的社會衝擊下,我們更需要與彼此的連結。」
WHO自3月20日起在所有正式會議紀錄中將社交距離一詞移除,參與專家會議的流行病學家范克柯芙也重申此更名舉動的重要性,她說:「封城不代表我們要減少笑容,隔離不代表我們要疏遠家人,大家都得找到方法與摯愛做好連結。」
名詞造成心理負擔
據《富比世》報導,一份全球民調指出,疫情爆發後各國政府不斷強調保持社交距離,已對人民心理造成極大壓力。
調查中,美國有15%的民眾表示為此受到負面情緒及精神疾病所苦,更有高達73%的美國人因而認為疫情巔峰尚未到來。越南也已超越馬來西亞,成為對疫情最恐慌的國家,有近9成的越南人表示自己「害怕」或「極度恐懼」。顯見疫情用詞一定程度上會對人類心理造成影響。
但科羅拉多大學社會學教授波德則認為,社交距離一詞已根深柢固人心,在此時更名沒有太大的意義。他說:「我反而怕更名會誤導人們解讀疫情資訊,在疫情不明朗的時刻再去做重大變動,只會造成更多混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