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 憂新一波糧食危機

李武忠 2020/04/06 18:01 點閱 2626 次

新冠肺炎病毒(COVID-19)持續發燒,許多國家及地區都採取了前所未有的人員流動限制措施包括:封城、隔離、自家管理、禁止外國籍人士入境等等,來阻擋病毒擴散,導致國際貿易與糧食供應鏈嚴重放緩。

糧食搶購危機

全球主要的糧食出口國如越南、哈薩克、俄羅斯、馬來西亞、印度、埃及、塞爾維亞和柬埔寨等,也開始限制甚至停止其大米、小麥、葵花籽油等多種農產品的出口,部分疫區民眾甚至出現爭相搶購囤積日常用品及糧食的現象,導致價格飆升、波動加劇,是否產生連鎖效應,引發新的糧食危機正受到全球關注。

整體而言,目前全球糧食供應充足且市場穩定,FAO 預測 2020 季末全球榖物庫存量為 8.6 億公噸庫存和利用比率維持在 30.9%合理範圍),2020 年小麥和其他主要主糧作物的前景樂觀,許多國家超市貨架上的食物及日常用品仍然充足。

全球儲糧米價上漲

由於需求降低,FAO 食品價格指數 3 月平均較 2 月下降 4.3%;三月穀物價格指數也較 2 月下降 1.9%;相反的由於憂心疫情會大流行引發儲糧行為,導致國際稻米價格連續三個月出現上漲現象,稻米價格上漲很可能成為引發進口國物價上漲的原因之一。

全球疫情若無法在短期間內緩解並恢復農漁業生產秩序,全球糧食供應很可能因農資(包括:苗種、資金、肥料、農藥、飼料等)供應不足,勞動力短缺,物流運輸受阻,降低農漁產品的生產和加工,而出現短缺現象。

各國為求自保很可能採取限制或禁止糧食出口,將導致全球糧食市場出現供應失衡,價格飆漲,對依靠進口糧食的國家帶來更大的災難。

協議確保農產流通

為此不僅剛結束的 G20 領導人視訊特別峰會,決議將努力確保重要醫療用品、農產品及其他商品和服務的跨境流動(據統計人們攝入的卡路里中,有五分之一至少跨越了一國的邊界),為糧食貿易創造有利的環境,維持下游食品市場的正常運轉。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貿易組織(WTO)也共同呼籲,各國政府在保護公民的健康與福祉時,必須要確保與貿易相關的任何措施不會中斷糧食供應鏈,以免引發糧食危機。

政府介入安定民心

面對新冠疫情可能造成全球農漁業供應鏈斷鏈的危機,各國除了設法保持國際經貿正常運作外,為維護農業正常運作,政府可以實施發放現金;免除農民貸款費用並延長付款期限;穩定供應必要的農業資材並予以補貼;在緊急情況下,政府也可以考慮向農民購買農產品,以便建立戰略緊急儲備及用於人道主義救援等,來因應疫情對農漁業的衝擊。

更重要的是政府應該要提供即時透明的糧食供需資訊,提高可预测性,降低不確定性,以安民心,避免民眾「恐慌性購買」及囤積食物和其他必需品的行為,才能確保糧食供應的無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