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農委會第二波農產紓困 追加20億預算
https://news.pts.org.tw/article/473461
農產品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出口量減少、消費量降低,農委會第一波編列53億元紓困,第二波再追加20億元,為維持產銷平衡,許多養殖魚類,像是石斑魚,必須減產一到兩成。但主委陳吉仲表示,也不能過度抑制,還要顧及糧食供應的安全,他說:「我們也不能調整太過頭,我們也擔心因為疫情的發展,造成(國外)糧食盛產的供應,即使有生產,但是因為貨運的運輸關係而進不來。」
小麥生產國包括哈薩克、俄羅斯等國,都已採取出口配額,而國內小麥、黃豆、玉米幾乎從國外進口,萬一受阻,將嚴重衝擊供應,農委會表示,台灣主要從美國巴西等國進口,小麥的庫存與即將運抵的數量仍足夠供應半年,若最嚴峻的運輸中斷情境發生,台灣恐怕要自己種。
回應:糧食供應鏈絕對是各國高層正在鑽研的事情,政府應趁機多以超額的稻米與他國進行交換或提升互惠關係。
2.清明連假1小時3人掛急診 醫:篩檢潮將出現
https://news.ebc.net.tw/news/living/205058
清明連假期間,墾丁、花蓮等觀光景點湧現人潮,外界憂心恐成為防疫破口,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6)日表示,民眾若在連假期間曾至人潮擁擠的地方活動,請自主健康管理14天,避免出入公共場所,外出時務必配戴口罩,儘可能在家上班。對此,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胸腔重症醫師蘇一峰表示,短短一小時,急診室就來了3個連假出遊後發生呼吸道症狀的患者,「預估這幾天全國篩檢量應該會大增」。
回應:篩檢量大增的同時,醫護人員壓力勢必要提升,政府是否有擬定相關補償機制給予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