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紓困特別預算的商榷(彭蕙仙)

彭蕙仙 2020/04/01 18:07 點閱 2395 次

為因應新冠疫情對經濟和消費造成的影響,總統蔡英文4月1日宣佈,將加碼紓困,總計達到新台幣1兆500億元的規模;蔡英文說,這是一個「1兆500億護台灣」的行動。為了支應這筆費用,第二階段的特別預算金額將達1500億元。

這是蔡政執政以來,第二度推出預算規如此龐大的計畫,上一次是2017年總金額達8824億元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同樣也是以特別預算的形式編列。

前瞻計畫為殷鑑

完全執政的蔡政府,當時幾乎是以強渡關山的方式,在很短的時間內,通過立法和計畫。2017年3月20日,行政院召開「前瞻基礎建設計畫」記者會,並開始進行公聽會、提出政院法案版本等程序;2017年7月6日立法院就三讀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前後不到4個月的時間,規模龐大、項目複雜的前瞻建設計畫就推出了,令人為執政黨的意志和效率感到震撼。

前瞻建設立法急吼吼,執行的效率卻相對很低。例如,在計畫實施一年後,城鄉建設的執行率在內政部的部分,只有不到2%,令人懷疑快速通過預算只是為了綁樁,對行政首長來說,預算通過就表示錢到手了,實際執行的動作可以慢慢再琢磨了。

紓困計畫引頸望

2018年11月17日,蔡英文總統到彰化縣為民進黨籍縣長候選人魏明谷輔選時對民眾表示,「如果彰化縣長換人做,那麼彰化鐵路高架、捷運、綠能投資都沒有了。」這種說法比拿重大建設綁樁更等而下之,因為蔡英文這種做法不但形同賄選,甚至已類似威脅了。

相對於前瞻計畫,此次蔡政府因應疫情推出的紓困計畫,在野黨恐怕更不敢太過為難,企業界和民間則是引頸企盼。行政院日前推出第一階段的《中央政府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預算案》,立法院即一毛未刪、火速通過,可以想像,第二階段的紓困計畫,應該也不會有多阻力。 
  

天文預算待監督

特別預算是除了年度預算外,為因應緊急重大情事所提出的預算,可以說是政府預算的一種彈性調整手段。事實上,預算制度上已設計了第一預備金和第二預備金,以及「追加預算」等,因應預先編定的預算與執行之間的落差,如果這些都還不夠,才會需要動用到特別預算。

也因此,特別預算被視為是彈性預算的終極手段,非必要不使用。陳水扁總統和馬英九總統兩位總統16年任內,經歷了921地震後期重建、莫拉克風災、金融風暴、SARS等天災和經濟巨變,兩任總統總共編列了1兆4962億元的特別預算。

相形之下,蔡英文在第一任就要編列逾1兆元的特別預算(8800億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加上第一階段疫情紓困案的600億元,和第二階段的1500億元);當年為因應SARS,2003年加上2004年的特別預算共編列了500億元),蔡政府的紓困規模適當嗎、不會太多嗎?

蔡英文說,行政院會謹慎使用這些錢,然而,這話難以盡信。行政院是用錢的單位,怎能指望他們會自己監督自己?從前述前瞻基礎建設計畫的執行情況來看,儘管是為了紓困、救市,但是規模如此龐大,很容易隱藏太多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支出,在野黨和輿論必須嚴格、謹慎監督,不可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