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土壤退化 恐引糧食及碳危機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20/03/25 12:44 點閱 2881 次

土壤是地球上最珍貴的環境資源之一,要形成厚度1公分的土壤,需要耗時數千年把岩石風化而成,十分不易;土壤也是生命繁衍的基礎,我們的食物有95%來自土壤的生產,可以說是「有土斯有糧」。

土壤碳儲存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在2017年發表新版的「永續土壤自主管理指南」,指出健康的土壤不但可以增進碳吸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還可以確保糧食生產安全,並在水資源管理上發揮顯著的作用。

本月中旬一項新的研究結果就實際的量化出全球土壤碳儲存的潛力十分可觀,估計每年能夠儲存高達55億噸的二氧化碳當量,相當於目前美國一年的總排放量,顯示土壤在氣候變遷的減緩與調適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然而,要使土壤能夠發揮如此重要的碳匯功能,保護土壤的完整與健康是十分關鍵的,尤其是森林地帶的土壤、泥炭地和濕地,都是需要積極善待與呵護的碳儲存重要場域。

糧食及儲碳危機

可是另一項新的研究卻指出,世界上大約三分之一的土壤已經顯露出退化的跡象。土壤退化的原因包括過量使用化學肥料的農業耕植、增加土壤侵蝕的森林砍伐,人為的汙染,以及全球暖化帶來的極端天氣變化,使得遭破壞的土壤厚度深達100公分,這是非常重要的警訊。

這項研究也預測,由於人口持續增加和土壤快速退化,到本世紀中期,全球人均耕地率和適於生產的土地面積將僅剩1960年代的四分之一;換句話說,耕地不足和土壤品質變差的問題若不能快速改善,將會帶來無法生產足夠的糧食來養活世界龐大人口的重大問題,絕對不能輕忽。

不僅如此,土壤的退化還造成了無法繼續儲碳的後果,從原來的碳匯功能轉變成另一個碳源,加劇氣候的暖化,再反過來擴大土壤的退化與喪失,形成可怕的惡性循環。

加強森林濕地保育

臺灣面積雖然不大,獨特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卻造成精彩且多元的土壤樣態,涵蓋了世界土壤種類的九成,是無法取代的重要寶庫。可是我們同樣也面對土壤退化、耕地減少、人為汙染不斷擴增的危險窘境。在2010年公布施行的「土壤及地下水汙染整治法」,終於給土壤汙染的預防及調查提供明確的法源,也對長期蒙受汙染危害的土壤開始有積極整治的行動,我們需要持續並加強推動。

面對氣候暖化的衝擊以及環境的急速變遷,過去認為良好的土壤就是能夠提供充足的養分,使作物有最大的產量的狹隘觀念必須有所調整。我們不單需要提高農作物產量,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更應該注重整體土壤環境的保育和健康。從減碳的角度而言,單單加強濕地、森林土壤的維護管理,就能為我們國家帶來極為重要的效益。

土壤保育不是一蹴可幾的工作,需要政府、企業、民間組織共同關注。目前政府推動的「國土計劃法」相關規劃,正是確保我們土壤保育可以永續發展的重要契機,不但要建立可長可久的國家長期發展策略,更要將土壤保育的成效納入定期評估的項目,才能達到「見樹又見林」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