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狀病毒(COVID-19)全球死亡人數激增至近1萬3000人之際,世界各國則有近10億人口「禁足」在家,美國也開始採取類似歐洲的「居家隔離」措施。至於台灣,疫情指揮中心指出,預估居家檢疫同時在案數會達到5萬5000人到6萬人左右。
隔離改變經濟型態
「社交隔離」(Social Distancing)是病毒肆虐期間最紅的名詞,因為當傳染病可以通過飛沫接觸(咳嗽或噴嚏)、包括直接身體接觸或間接身體接觸(接觸受污染的物體表面等)或空氣傳染來傳播時,避免人與人近距離接觸的社交隔離就是最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
但社交隔離造成人們無法上街,也就無法實體消費,只能透過網路,電子商務公司因此大發利市,亞馬遜甚至需要再聘十萬名員工以應付物流需求,遠距教學和視訊會議軟硬體也是需求火熱。相關企業在賺大錢的同時也可以做給善事,提升企業形象,例如將軟體免費提供給學校使用。
既然禁足在家,餐飲業、航空業、旅遊業、禮品業等各行各業都深受衝擊。各國政府除了防疫,還要想辦法振興經濟,美國無限期實施貨幣寬鬆政策,其他各國也都絞盡腦汁提出紓困辦法,問題是,人們既然無法出門消費,所有紓困政策恐怕都是無用,唯有疫情結束,經濟才能有救。
潛在的心理問題
人是群居的動物,寂寞是會讓人沮喪和提不起勁,如果你是在家隔離且有家人陪伴,或許這種日子還可以忍受。但想想那些獨居的人士,「社交隔離」會是難以忍受的孤獨,對心理健康影響深遠。
根據路透社報導,世界衛生組織正式主張不要用「社交隔離」一詞,建議使用「身體隔離」(Physical Distancing)一詞。這樣做的目的是澄清在當前的冠狀病毒爆發期間下令留在家中的命令,並不是要與朋友和家人斷開聯繫,而是要保持一定距離,以確保該疾病不會透過身體接觸來傳播。
限制產生新商機
很多人對此表示贊同,我們真正要做的事是無持身體上的距離,而不是社會上的距離。我們應該繼續保持社會聯繫,社區意識和擁有共同目標,更應緊緊互相幫助,不過如何在維持身體的距離限制下從事各類的社交活動,應該是可以開發的商機。例如已經有的個人KTV,未來個人餐廳、球賽或音樂會的個人觀看區等等,就看廠商來發揮創意了。
這社交隔離可能會持續幾個月,然後可以鬆懈一下子,再接著另一波的社交隔離,因為除非發現疫苗或病毒完全消滅,我們一不小心病毒就會再度肆虐。而且新冠病毒之後,可能還會有新新冠病毒,人類必須永遠面對這些不可預知的病毒,這次的考驗將可以為未來的另一次來襲打預防針,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