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歲雜談》人心惟危,允執厥中

張祖詒 2020/03/22 14:27 點閱 2754 次

新冠肺炎疫症正迅速擴大蔓延,而且疫情尚在繼續升溫,從武漢開始,到現在不過3個月,全世界被波及的國家已逾100,因之舉世人心惶惶,談「冠」色變。

然則到3月中旬,全球確診人數約17萬人,死亡6000餘人,死亡率大約是3.5%,以醫學統計來說,人們恐慌程度似乎稍越常情〈SARS的死亡率全球9.5%,台灣地區20%以上〉。

何以人們恐懼心理如此強大?不外幾個原因:首先,這次疫情災區範圍及染疫人數遠多於SARS;二、是各國所採封城、封航、封校、封院,甚至鎖國等防疫措施,已嚇壞了大眾人心;三、是疫情廣泛衝擊了全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國際關係等各方面原有的策略和秩序;四、是最重要的,這次疫病的疫源尚不明瞭,以致尚無有效診治藥方。

積極面治疫

防疫措施只是消極面的抗疫,治疫才是積極面的根本。所以在醫學界尚未獲得研究成果、發明特效藥物或可製造疫苗之前,人心恐慌自然是合理的反應。至於英國政府採取所謂的「佛系防疫」,等於是聽任疫情無定時延長,或讓染病者自生自滅,不論是否有此抗疫理論,實屬有違人道,不足為訓。

中國傳統學說裡,有「人心惟危」的觀念,乃指人心是不安定的,且往往從危疑或危懼方面設想。所以治國之道要「允執厥中」,就是要從積極面針對人性弱點、民欲的中心,採取智慧抉擇,做出有益人心安定、社會安全的措施。

目前最需要的基本方針,應該全方位獎勵,及早自力發明特效新藥或根治的疫苗,從根本上達到免疫。同時也望媒體配合執政單位,勿使疫情混亂視聽,以安民心。

曾2次身歷疫區

筆者曾有兩次親身處於嚴重疫區的經驗,略知人心與疫災的關聯。一次是民國30年在浙江省龍泉縣的鼠疫,另一次是民國34年在重慶的霍亂,兩次都是死亡無數,筆者能免於禍殃,可說是從死人堆裡有幸逃生。

我要說的是,在那個烽火連天、戰亂頻仍的年代,人們對於瘟疫災難根本沒有倖存心理,所以也無暇恐懼,也就是那個年代的人生價值觀,生死全靠命運。
當瘟疫來臨時,即使政府單位無法滅疫,只管清理死屍,也不致產生民怨。

如今時代畢竟與70、80年前大不相同,縱然為了防疫,採取必要的隔離措施,民眾難免還有「無罪坐監牢」的怨言。民選的政府,自當以民意為依歸,於防疫之外,更需有效治癒、安定人心,無負選民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