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漫長的海岸線中,有三分之一由沙灘構成,不但是抵禦風暴潮和巨浪衝擊的第一道防線,也是一般民眾的休閒娛樂場所。根據估計,全世界有10億人生活在高潮線以上不足10公尺的沿海地區,人口密度相當高,因此沙質海岸是具有緩衝功能的重要生態系統之一。
沙灘恐消失
歐盟執行委員會的聯合研究中心根據30年(1984~2015)的衛星觀察資料,上周提出預測:由於人為工程干擾、風暴潮能量增高及海平面上升的因素,在本世紀末全球一半的沙灘很可能消失無蹤。
這個研究評估了兩種氣候變化途徑的結果,一個是「溫和」情境,也即是依照目前世界各國提出的減碳路線規劃,地表會在世紀末比工業革命的基準增溫約3℃;另一個是「高碳」情境,也就是化石燃料的使用不受限制的增長,預計地表溫度會升高至5℃。
海岸緩衝區倒退
研究發現,如果遵循「高碳」情境,到2050年全球有14%的沙質海岸線將被侵蝕掉,至2100年約有一半的沙灘會遭到破壞;反之,若是「溫和」情境,到世紀末,約有26%的沙灘會消失。以全球尺度而言,「溫和」情境的平均海岸線退縮量為86公尺,「高碳」情境則為128公尺。很顯然的,溫室氣體減量不但減緩暖化,也可以降低4成的海岸線流失,效益非常明顯。
這是一項警訊,因為若沙質海岸的緩衝區不復存在,將使沿海社區更頻繁的受到暴潮的侵襲,蒙受生命及財產的沉重損失,也危及沿岸的生態環境,同時政府在海岸地區的防治措施將變得越來越困難,整體的傷害難以估計。
臺灣的海岸線長度約有1千6百公里,長期以來,由於海岸地區的人為工程設施(如漁港、工業區、道路及水壩)興建,改變了沙灘的自然補給周期,沙源日益減少,沙質海岸當然無法成長,甚至於退縮,這個現象在雲嘉南十分普遍。
沿海淹沒危機
風暴潮的加劇則與氣候暖化有關,自1979年以來,全球三大洋都相繼出現風速每小時高達250公里以上的超級風暴,臺灣在2016年七月的尼伯特颱風登陸臺東時,時速也高達205公里,自然給脆弱的海灘造成可觀的破壞。
建立完備國土計畫
至於海平面上升方面,自二十世紀以來,全球海平面已經上升了25公分,其中三分之一是1990年以後才發生的;預計海平面上升還會加速,到本世紀末海平面上升量可能超過1公尺,臺灣沿海被淹沒的國土面積約達600平方公里,海岸的消失將更嚴重。
興建防禦設施及海灘養育計畫,在短期上有助於維持海岸線的穩定,但是面對暴潮及海平面不斷升高的壓力,保護海岸線的成本將難以負荷。除了需要無限期付出維護費用外,人為設施造成的問題比解決的多,不僅會破壞洋流沉積海沙的自然過程,也加劇海岸侵蝕,傷害海洋的生態。
在全球暖化的衝擊下,往海岸地區擴張的行為已不能再持續下去,我們不但需要大幅削減溫室氣體,減緩海岸線所承受的衝擊與損害,更要推動調適的行動,將已經無法挽救的地區撤離搬遷,重新規劃更好的國土環境,打造永續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