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響下 產業政策的矛盾(彭蕙仙)

彭蕙仙 2020/02/17 19:00 點閱 2291 次

在新冠肺炎衝擊下,蔡政府推出了兩個方向全然不同的產業政策。

疫情剛發生時,經濟部長沈榮津信心滿滿的表示,受到美中貿易衝突及疫情的影響,歐美大廠要求台商檢討並重新規畫供應鏈,將生產基地移回台灣,這將有助於讓台灣升級為「高階製造中心」。

「即興」的產業政策

另一方面,全民甚至全球的口罩慌,則促使蔡政府的產業戰略轉為朝向「屯兵於產業」的發展規畫,將口罩等防疫物資,視為「戰略物資」,因此台灣必須保持相關製造業的製造能量,這樣,當全球流行疫病發生時,台灣才有能力可以自給自足。

不知沈榮津所說的「屯兵於產業」,除了因應這波疫情的口罩、酒精乃至於衛生紙等之外,還有什麼?如果只是著眼於上述清潔消毒防疫物資,那政府的產業政策未免過於即興,難道只因短期內突然有大量需求,政府和民間就要大舉投入生產嗎?

低階產業重回台灣?

口罩等產業當然不是高階製造,沈榮津也知道,因為考量成本,許多台商才會把產能放在大陸或是東南亞,經濟部要口罩台商把工廠搬回來,那酒精要不要回來、衛生紙要不要回來?當天災發生時,可能民眾還會去搶購泡麵,那麼泡麵工廠要不要也搬回台灣?

當台灣又再度充斥著這些低階製造的產業時,高階製造產業要到何處容身?再者,低成本、低利潤的產業重回台灣,又要如何解決台灣的低薪問題?

台灣這次之所以會發生口罩之亂,主要的問題其實並不發生在生產端,而是調度者失職。經濟部連國內到底有多少口罩、口罩一天的產量有多少,始終都搞不清楚,才會一路提供錯誤的訊息,增加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決策的混亂,以及民眾的緊張。

指揮調度失靈

甚至在徵用國內工廠時,也無法確切了解被徵用的廠商所提供的產能,究竟能不能應付當下的需求,以致於國內80家業者只徵用了29家,而其他51家沒有被徵用的口罩工廠則被「晾」在一邊,無法提供政府採購,又不可自行銷售,以致進退兩難。

再說到蔡政府已喊了很久的高階製造中心,始終停留在「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樓」的階段,因為並非「台商資金大回流」就想當爾可以創造出「高階、先進製造」的產業,智慧製造需要高階人力,請問蔡政付對吸引高階技術人才做了什麼?沒有人才,一切都是白搭。

「貪心」將處處落空

蔡政府的產業政策,最大的問題就是好大喜功,從蔡英文總統的「5+2產業發展計畫」,到沈榮津的打造「四個中心」,包括高階製造中心、高科技研發中心、半導體先進製程中心及綠能發展中心,口號喊得一個比一個響亮,但台灣資源有限,經不起如此兵分多路的發展,蔡政府在產業政策上恐應收歛一些,集中精力先做非做不可的一樣、兩樣。

像最近經濟部一下子要把口罩工廠移回來,一下子又要大力發展智慧製造,除了相互矛盾,更可能在資源排擠下,兩頭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