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簽署第一階段協議 台灣新挑戰

彭蕙仙 2020/01/16 17:57 點閱 2501 次

美中日前針對貿易爭端簽署了第一份協議,中方同意在未來的2年內額外採購價值達2000億美元的美國商品,並「承諾」將會在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和金融匯率等方面更進一步遵守遊戲規則。

川普仍有疑慮

此外,美國同意在30日內,將去年9月對1200億美元大陸商品加徵的關稅減半至7.5%;而原訂在去年12月15日生效、對1600億美元大陸商品加徵的關稅,則暫緩執行。這個部份涉及的商品包括手機、筆電等消費性電子產品。

不過,顯然川普政府對中國是否會確實落實前述承諾,仍存有疑慮,因此較早前對價值2500億美元的商品徵收的25%關稅維持不變,做為雙方未來談判時的籌碼;川普說,或許在美中第二階段協議時,「我會同意全部取消那些關稅。」而因應美方並未完全取消對大陸的關稅,因此目前中方仍維持對1100億美元美國商品的關稅。

中美雙輸拖累全球

美中貿易戰從2018年3月22日,川普宣稱「中國偷竊美國智慧財產權和商業秘密」開打,在這過程中,全球經貿受到負面的衝擊,例如,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都指出,2019年的全球經濟表現是10來最差;中美之間貿易量也減少了一成;聯合國報告更指出,貿易戰不但中美雙輸,且拖累全球。   

或許就是在這種氛圍下,大家都希望美中之間的貿易戰可以早一點收場,尤其是發動者川普發現中國「耐打的程度」超出預期(BBC語),很難再硬撐下去;再加上貿易戰重創美國農業,2019年美國申請破產的農場數量創下8年來的新高,逼得白宮只得推出280億美元的資金救助,以補貼貿易戰對美國農產品出口造成的損失。

台廠的轉單效應

農民怨聲載道是川普難以承受之重,因為農業州是川普的票倉。拜所謂的「轉單效益」之賜,台灣一直被視為是美中貿易戰之下的贏家,隨著美方逐步降低對大陸相關產品的關稅,未來這種效應可能會遞減甚至消失。

例如前述關稅稅率從15%降為7.5%的服飾、廚具、鞋類等傳產類商品,恐怕就很難有轉單效應了,因為台廠的成本至少高了10%至15%,在15%的關稅下,轉移生產基地還有道理,當關稅降至7.5%,轉移生產就完全沒有比較利益了。

更何況,大家都被貿易戰打得七葷八素,期望美中雙方能及進行第二階段的協商;不少人預期在美國今年11月大選後,美中之間的貿易戰會進入緩和期,屆時可望出現更多關稅調降。因此,蔡政府可得預為因應,不能一再指望搭美中貿易戰「加徵關稅轉單利益」的便車。

加入區域經貿組織

其次政府還是要特別關注區域經貿整合的問題。關於兩岸間的ECFA是否會在今年6月的10年協商期到期後就叫停,這是蔡政府的第一個重大挑戰。

務實而言,台灣需要ECFA比大陸多,因為這不只是列入ECFA早收清單的台灣商品,能不能繼續以零關稅進入大陸市場的問題,也關係到台灣能不能與新南向國家簽訂FTA。

因此,如何放軟身段、靈巧談判,為台灣產業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考驗著連任後蔡政府的政治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