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0歲之後的健康飲食和你想的不一樣!》

醒報編輯部 2020/01/12 19:15 點閱 6883 次

60歲,是第二次人體急遽發生變化時期,身體分泌的荷爾蒙量急遽減少。代謝能力快速下降,心臟、大腦、骨骼發生問題的風險上升,面對這樣的變化,需要的是和中壯年時期不同的飲食方式。

台灣人的平均壽命是80歲,但健康壽命只有71歲,也就是說,年長者的壽命約有9年可能需要被照護。如何能夠到老都健康,享受快樂且高品質的人生?第一步要從正確攝取營養開始。

以世界最新醫學+抗老醫學為基礎的「高齡者黃金飲食守則」照著做,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腦中風、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就會遠離你。

膽固醇不要太低

我想有些人可能會認為「膽固醇太高就容易生病」。如果在健康檢查時被指出膽固醇數值有問題,應該有人就會開始思考「如何重新檢視飲食,設法控制膽固醇」,或是收到醫院開立的降膽固醇處方。

但大家知道嗎? 關於膽固醇的數值,你認為是「常識」的資訊是錯誤的。首先,膽固醇是維持健康的重要營養素。膽固醇可以製造細胞膜,是荷爾蒙和維生素D的原料。此外,也是製造腦神經細胞不可或缺的成分。

如果膽固醇低太多,從維持健康的角度來說是非常危險的。關心膽固醇數值的人應該聽過「LDL」或「HDL」這些字眼吧。一般來說,LDL指的是壞膽固醇,HDL指的是好膽固醇。過去的理論認為,一旦LDL變高,就容易罹患心臟疾病,但事實上,根據最新研究,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真正原因是組織發炎。

身體修復需膽固醇

LDL之所以會增加,是為了運送要救助受傷組織的膽固醇。LDL是將膽固醇從肝臟運送到組織的卡車,HDL則是將膽固醇從組織送回肝臟的卡車。換句話說,不管是被稱為壞膽固醇的LDL或是被稱為好膽固醇的HDL,都會努力保護我們的身體、預防組織發炎。

所以,就理論上來說,當全身細胞都需要膽固醇的時候,LDL就會增加;不需要的時候,HDL就會增加,這樣的想法才是合理的。換言之,因為生活習慣混亂造成LDL增加這件事,應該解釋成「因為全身組織都受傷了,為了加以修復,需要膽固醇」。

飲食膽固醇不會升

現在,讓我們來談談飲食對膽固醇的影響。美國的飲食建議方針,已經廢除攝取膽固醇的標準值。因為專家委員會認為「即使膽固醇攝取過多,也不會對健康造成影響」。

目前這一點尚未廣泛為人所知。血液中的膽固醇約有八成是肝臟製造的,從食物中攝取的僅占全體的兩成。許多人深信不疑的「吃了蛋、蝦子、鮭魚卵後,膽固醇值就會上升,所以不能吃」這件事,事實上是錯誤的資訊。並沒有證據顯示食物會增加膽固醇。

血壓「稍微偏高」

步入中高年之後,大部分人都會開始在意自己的血壓。醫院會對這些血壓偏高的人,開立降血壓藥物。但是,血壓對維持人體大腦健康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實上,「稍微偏高」的血壓才能讓人保持年輕。

如果因為服用藥物而讓血壓過度下降,大腦的血流也會跟著減緩。近年來罹患腦梗塞的比率持續增加,而腦出血和神經萎縮等的併發症卻有不斷減少的傾向,其中一個原因就是用降血壓藥物來抑制血壓。

特別是糖尿病患者,收縮壓不能低於140。這是因為糖尿病患者的動脈會逐漸硬化,為了將足夠的血液送到大腦,需要稍微偏高的血壓。如果透過藥物降低身體基於這個需求而變高的血壓,大腦血流就會減緩,成為罹患腦梗塞的原因,此外也可能造成視力下降。

健康檢查時,若被告知血壓偏高,大家可能都會有些在意。但請各位不要只注意血壓,應該將重點放在可以健康長壽的「整體狀態」來思考。

在電視等媒體中經常可以看到,「吃了○○,就會XX」的說法,彷彿光吃某一種食物,就可以解決健康問題。但是,我想大家應該已經發現,並沒有「只要吃這個就好」的萬能食物,飲食營養均衡才能健康長壽。

吃「日式飲食」養生

那麼,什麼樣的飲食才能說是營養均衡的呢?簡而言之,就是傳統的「日式飲食」。很多人的餐桌上都會出現歐美食物,但過了六十歲之後,盡量以米飯為主食,且最好是以「三菜一湯」為基本。

一湯,指的是味噌湯。三菜,則是指以魚、肉、蛋、豆腐等含蛋白質的食材做的主菜,加上兩道以蔬菜、菇類、海藻、豆類、小魚乾等食材料理的配菜。這種傳統日式飲食可以均衡攝取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維生素、礦物質、膳食纖維這六大營養素。

除了以日式飲食為基本,還要注意什麼?雖然每個人的活動量和體格都不一樣,但還是要謹記主食、主菜和配菜都要「適量」攝取。

先吃菜再吃飯

主食的米飯,一餐以一碗(約150公克)為標準。不過,正如前面所說,白米會讓血糖急速上升。血糖急速上升後,胰臟就會大量分泌胰島素。胰島素又稱為「促老化荷爾蒙」,如果持續過度分泌,就會導致肥胖與血管老化。

剛煮好的白飯雖然非常美味,但請大家想想之前提到的「用餐順序」,務必請在吃過蔬菜之後,再吃白米飯。而且,請務必遵守接下來要傳授給大家的「可長壽的」適當分量。

攝取足夠蛋白質

主菜的魚或肉,一餐以80公克至100公克為適量。如果說從主食攝取的醣是身體活動能量的來源,打造身體的原料就是蛋白質。蛋白質是血液和肌肉等的主要成分,同時也是掌管體內代謝的酵素和荷爾蒙等物質所需的原料。

人體內的蛋白質經常替換。蛋白質損壞後、製造新蛋白質所需的天數,大致由身體的各個組織來決定。皮膚大約是二十八天,運送氧氣的紅血球則以一百二十天為週期來進行替換。

如果製造新蛋白質的速度太慢,損壞又不斷進行,蛋白質的數量就會大量減少。如果出現肌膚失去彈性、指甲容易斷裂、頭髮變得毛躁等症狀,就有可能是蛋白質不足。當然,除了眼睛看得到的部分,內臟和骨骼也會不斷更替為新的細胞。

想減緩全身性的老化,就必須每天攝取蛋白質。特別是高齡者,因為製造新蛋白質的功能會不斷衰退,所以必須遠比年輕時期更積極攝取蛋白質。一天需要的蛋白質量,大約一公斤的體重需要一公克至1.5公克。換句話說,體重60公斤的人,每天就需要攝取60-90公克的蛋白質,若換算成食物的重量,也就是說,每一餐需要吃八十至一百公克的肉或魚。

飲食分量紀錄

之前,我一直強調要適量、適量、適量。習慣烹飪的人可能沒有問題,但若不會烹飪,應該也有很多人「即使告訴他要吃多少公克,也完全沒有概念」。因此,我建議大家務必試著實際測量看看平常所吃食物的重量。

幾年前,非常流行把自己吃下去的食物全部記錄下來的「記錄式減肥法」。這種方法是將自己進食的食物分量變成看得見的圖表,改變你的認知和意識,以提高減肥的效果。我也認為將分量變得用看就知道,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

請試著讓「長壽飲食的分量」變得用看就知道。只要知道適量看起來應該是多少分量,就會發現「啊,再吃下去就太多了」或「完全不夠喔」。當然,不用每餐都測量,只要量一次就夠了。

可以先用料理秤測量出米飯的「適量」、魚的「適量」和肉的「適量」,然後,記住它們看起來應該是多少分量。光是這麼做,就可以有效預防吃得過多或吃得過少。
(張庭維/輯)

《 60歲之後的健康飲食和你想的不一樣!》
作者: 滿尾正

出版社:如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