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集子收了我2018年到2019年在媒體發表的十二篇文字,都是政治評論,但是,它們的外觀打扮都像是小說,可以說,我開創了一種政治評論的新文類。
網路時代,自媒體如潮似湧,形成多個同溫層、舒適圈。傳統媒體的政治評論看似多樣,但閱讀人少,在網路上的傳佈往往只限於政治狂熱者之間,限縮於同溫層內。作為一個30年的業餘評論者,我想突破這個困境。
採儒林外史體裁
2018年年初發生「卡管」事件,校園自主與學術自由受到政治黑手的侵擾,我身為台大教授,急切地想呼喚社會注意,然而,關心的人與談論的人似乎停留在部份學術人之間;願意表態的人,很快就藍綠二分,而更多不想表態的、明哲保身的人選擇了冷漠,甚至也不觀看,不理會。我在傳統平面媒體上寫了幾篇評論文章,如同小石頭丟擲到大海裡,漣漪敵不過大浪。
苦悶之中,想到「儒林外史」,寫的是一群儒生的小心機、小確幸;想到「水滸傳」,一群走投無路的人在澆薄風浪中建立自己的珊瑚礁。然後,就開始了我借用章回小說中的場景、人物、情節來寄託感嘆、澆灌塊壘的寫作;嬉笑怒罵無非是宣洩的託辭,藉古喻今成了評論的轉譯。
殘存著有機連結
這樣的文章很適合網路的傳媒環境,因為文章可以稍長,而不受限於平面媒體約略六百到一千兩百字的限制;更重要的是,文章基本上靠「分享」傳出去,而網路媒體歡迎「異軍突起」的文章,把遠方的讀者帶進來,尤其,要帶進來原來並不關心,或並不嗜讀新聞及評論的閱聽人,甚至,還能創造出新的粉絲與黏著度。
出版前夕,回顧一年多前的文章,它們還「活」著,在網路空間,一抓就一串,還帶著相關文章的連結,很容易就能重溫當時事件的背景,以及各家評論的烽火。網路賦予文章一種永恆的生命,總殘存著有機的連結。
揭露官場現形
刊登這些文章的風傳媒上總共有40幾萬人看過我文章,人數最多的一篇是民國107年4月28日的「台北新官場現形記」,共有八萬九千多人點閱,我就把這一篇文章的標題拿來領軍,印在封面上當作書名,貼切地提煉出這12篇文章的總意旨。
各位看官,有一篇現改名為「潘文正公倉皇辭官,花木茂坤粉墨登場」(第二章)的文體渾似傳統的白話章回小說,情節轉折中我連甩了「倚天屠龍記」、「笑傲江湖」和「鏡花緣」三個包袱,像是一個說書人,以浮想聯翩的寄託,笑談今天的台北政壇。
知我者謂我心憂
收在集子的諸篇文章,戲謔,無厘頭,最適茶餘飯後品評時事,談笑用兵,也不必像網路上某些淺人,口出惡言,喧嘩洗版。不過,在寫作之時,我總是憂鬱的,如同劉鶚寫「老殘遊記」:「碁局將殘,吾人已老,欲不哭也得乎?」。
付梓之際,心中浮上兩千多年前詩經•國風的詩句:「彼黍離離,彼稷之穗。行邁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做為中華文化撫育長大的文老,寫這些文字,也算是上友古人,古今同歎、同歌、同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