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使天氣亂了套 11月還有6颱生成(20191126環境論壇-汪中和、賈新興)

醒報編輯部 2019/12/03 09:56 點閱 29687 次

主持人:林意玲(台灣醒報社長)
與談人:汪中和(中研院地球科學所兼任研究員)
賈新興(天氣風險公司總監)
文字整理:張庭維

主持人(以下簡稱「問」):最近有關於氣象最熱門的話題,就是11月份竟然還有颱風,而且都11月底了,還生成了第6個颱風,這是一件滿罕見的事情,一般來講颱風大多都發生在暑假7月到10月之間,11月的颱風在真的很不尋常。在全球暖化以後,天氣也亂了套,各種不可能的事都有可能會發生。先請賈博士分析,關於11月還這麼多颱風的原因。

11月6颱風生成

賈新興:的確,颱風最主要的生成季節是在7月到10月之間,一般來講11月颱風生成,平均大概2個到3個左右,12月也會有颱風生成,大概平均就1個到2個,這個是一般的氣候狀況。

但今年11月,加上剛形成的北冕颱風總共是6個,大家都會覺得「很多」,但從過去的資料來看,在1964年、1991年也曾出現11月份颱風數量達6個之多,所以基本上,我們從預測的資料觀察,11月的颱風的生成確實是比較明顯、異常偏多的1個月份,但6個颱風應該是已經到頂了。

問:所以這種情況,可能來自於全球暖化的關係?亦或者還有其他原因造成?

賈新興:如果從大氣的環境來分析的話,也並不屬於聖嬰或是反聖嬰年。基本上是台灣東南方的氣壓明顯偏低,也就是季風的氣壓明顯偏強所造成的一個現象。所以目前初步的看法可能跟暖化沒有太直接的關聯性,比較偏向於突發的個案。

問:請教汪老師,像這種比較異常的氣候狀況,您怎麼看?

暖化海溫升高

汪中和:今年的颱風到目前為止已經有28個。從歷年的颱風分布來說,它屬於異常偏多的,一般來說我們不能說每一個月的颱風生成一定跟氣候暖化有關,但是氣候暖化讓海水的溫度偏高,導致很容易形成低氣壓,然後在合適的條件之下,形成颱風的這種頻率就會比較高。我們可以看到從2010年以後,西太平洋的颱風,生成的數目都是比較偏高的,跟大環境海水的溫度偏暖,還是有一點相關性的。

以長期的趨勢來看,全球的海溫還會繼續的累積能量,不管是在西太平洋、印度洋或是大西洋,颱風的生成或是颶風生成的機率還是會偏高,所以對我們來說,未來颱風生成的機率還是偏高,只是看它的路徑會往哪邊走而已。

所幸在這個11月,接近年底了,北方的冷高壓比較強,所以颱風的路徑一般來說都偏南,往菲律賓南海那邊行經過去,對台灣的影響相對來說比較小。

問:請教賈博士,印象中有沒有11月份的颱風對台灣造成強烈傷害的?

冷高壓保護傘

賈新興:以台灣來講,我們在11月確實是有發布過警報,但是它出現的年份比較罕見,在11月份東亞區域的一個氣候特性,慢慢要進入到冬天,整個東亞的陸地會形成冷高壓,高壓盤踞在這個颱風路徑以北,所以11月份的颱風通常是從菲律賓穿過呂宋島,然後一直到南海,由東往西走的路徑是比較常見的。

但是也有特例,2004年12月的中颱南瑪都颱風侵襲台灣,是一個非常異常的紀錄。總體來說,12月的颱風基本上不太容易往台灣這個方向走,通常都是朝著呂宋島、南海,再到中南半島越南附近的機會比較高。所以相對來說,颱風在這個季節確實是比較不容易對台灣造成直接的影響。

問:所以我們可以放鬆警惕,反正不會造成多大影響?

賈新興:倒也不是這麼說,因為剛剛提到,確實是有先例,颱風在12月侵襲過台灣,其實我們在講氣候變遷全球暖化時,並不是把所有颱風形成原因歸咎於暖化上,但氣候的變遷就是一個「風險放大器」,對於這種突發或是意料之外的事情是有可能會發生的。對於颱風我們是需要警惕,隨時去關注動態,不用過於恐慌。

問:請教汪老師,是不是因為我們有東北季風當保護傘,所以對這些冬季的颱風相較於菲律賓來講,可以比較從容一點?

留意秋颱共伴效應

汪中和:在秋季進入初冬的時候,菲律賓遭受颱風傷害機率可能比較高,但對台灣來說,秋颱帶來的雨量會跟東北季風產生共伴效應,這也是我們最需要注意的地方,所幸這一次的冷高壓的強度比較強,所以颱風沒有辦法直接往台灣這邊用挺進,這對我們來說是比較幸運的。

其實,上一個過去颱風,本來的預測路徑是往台灣方向過來的,只不過在還沒接近台灣的時候又往北轉,所以沒有帶來任何影響,如果當時北方冷高壓稍微弱一點,颱風接近台灣近海,甚至侵襲台灣時,共伴效應帶來的衝擊就會非常明顯,所以我們還是得提高警覺。

雖然說秋颱或者是在冬季,颱風距離我們比較遠、比較偏南,但是在海上作業的船隻還是要特別留意海況,避免發生危險事故。

問:有關於颱風的狀況我們不用太緊張,但是最近寒流來,冷的感覺越來越明顯,
大家開始穿外套、長袖衣服。請教一下賈博士,關於今年的冷空氣及寒流的狀況會越來越冷嗎?

還沒有真正變冷

賈新興:進入11月之後,在北部的朋友可能會明顯感受到早、晚的溫差很大,就數據來看,是有幾波東北季風南下,但是都還沒有所謂的強烈大陸冷氣團來襲,譬如說讓台北市的低溫低到14度,那以前幾波的東北季風來講,可能只有一些地方因為輻射冷卻,低溫會有14度。

嚴格來講,到目前其實都還沒有所謂真正變冷,至少對我來講,我比較沒有感受到寒冷,但是如果是8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朋友,可能就會覺得比較涼,因為這真的是氣候暖化的一個趨勢。

今年冬天偏暖

這個冬天到底會不會有所謂的霸王級寒流?基本上目前看起來,從今年12月到明年2月,台灣的氣候、溫度來講其實還是以偏熱的機會是比較高。中國的氣象局也在11月中發布消息,認為中國今年冬天偏冷的機會趨近於0,是非常大膽的預測。

從氣候資料的趨勢看起來,中國氣象局的預測其實也不無可能,整體來說不管是中國或者是台灣,偏熱的機會還是比較高。不曉得大家還記不記得2016年的1月24日,那場霸王級寒流台北平地只有4度,非常非常的冷,但是2016年1月份的平均溫度加起來,居然還是算正常偏暖。

雖然說整個氣候的預測趨勢,台灣是以偏暖的機會比較高,那之後會不會有所謂的霸王級寒流、低於10度以下的冷空氣侵襲?從氣候預報是沒有辦法全盤掌握的,單就目前的資料,台灣今年的冬天要出現所謂的寒流、低溫到10度以下的的狀況,看起來好像不可能。

問:汪老師,您怎麼看這個問題?

區域性極端氣候

汪中和:這個問題其實是氣候暖化帶來的長期現象,也就是夏天會越來越熱,溫
度會越來越高,夏季會越來越長,反過來說,冬天的溫度開始不冷,然後冬天寒流影響的範圍也開始變得比較窄,但變異性會非常非常的大。

今年1月冬天,北極的渦旋變化非常奇特,歐洲就是最明顯的例子,今年1月對台灣來說是一個非常熱的1月,可是在歐洲卻是兩樣情。在東歐、地中海大雪紛飛,但在英國卻是超級暖冬,因為噴射氣流在西歐的地方彎下來,北極渦旋就從東歐一路南下到地中海沿岸,而另一端南邊的熱氣團一路衝到了蘇格蘭,導致東、西歐洲,區域性的氣候變異非常極端。

但極端的氣候持續的時間也不會太長。因為北極渦旋受到暖化的影響,原本是一團厚厚、強大的冷氣團,已經開始分裂了,一個在西伯利亞、另外一個在加拿大的北部。最近加拿北部的那個冷氣團影響的程度會比較大,所以我們也可以看美國的東部受到影響比較多。

至於西伯利亞的冷氣團,目前它的威力還沒有施展出來,所以預計今年的冬天恐怕又是一個暖冬,也就是說氣候暖化讓北極渦旋的變化更難以預測,而且這個變異性更高,對每一個國家來說,在氣候的預報與在天氣的預防上面,都是一個很大的挑戰。

問:歸納來講,汪老師的意思是,至少以台灣來講,我們會繼續面對暖冬,但是氣候會變得很極端,看地區因時因地而已,我想台灣應該不會這麼極端吧?

暖冬已成常態

汪中和:剛剛賈老師有提到2016年是高溫年,但是在1月的時候還是會出現霸王級寒流,所以我們還是要有心理準備,可能哪天會有一個突然的寒流或者寒潮,但是影響的時間很短。今年台灣暖的情況非常明顯,現在都11月底了,台灣南部中午的溫度都可以超過30度以上,甚至於超過33度。

這就是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過去台灣在11月底可以超過30度是很少見的,現在倒變成常態了。

問:請教賈博士,今年的冬天海溫的變化對台灣來講,特別是對於我們的漁貨的捕捉,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海溫升高漁獲減少

賈新興:在冬天漁民有一個很重要的漁貨叫做烏魚,牠是洄游性的魚類,一般來講在11月底到隔年的1月左右,當有比較偏強的冷空氣從中國沿岸下來的時候,
牠就會順著親潮、冷洋流,游到台灣海峽附近,所以台灣漁民就趁這個時段去捕撈烏魚。

但是因為全球暖化的問題,不只是大氣的溫度上升,連同海水的溫度也上升了,
以冬天在台灣海峽北部溫度的長期的趨勢來看,可以很明顯的看到,在1990年代之後,台灣海峽北部冬季的海水溫度,有明顯的偏暖化的趨勢。

而烏魚牠洄游最理想的海溫在18度到22度之間,但海溫上升也已導致牠迴游到一半就不會再往南游了,影響到漁民烏魚的捕獲量,當然,除了海溫的上升外,還有中國大陸漁民加入捕撈的狀況,過度的捕撈加上海溫上升,對烏魚的捕獲量都造成了影響。

主持人:今年冬天應該會是個暖冬,在全球暖化影響下海溫也提高了,而這些都會造成人類跟自然界生物的影響,氣候的變遷真需要重視,否則大自然反撲的力量是很可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