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

醒報編輯部 2019/12/03 10:51 點閱 5619 次

作者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之後赴美獲哈佛衛生行政碩士,回國後在衛生署、衛福部、健保局等單位服務長達16年,2005年投入生技創投產業。歷經金融海嘯及生技創投的多頭,作者累積了十分完整的衛生行政、醫藥及生技創投經驗,整理出他的八項生技創投心得。

八大重點包括:1.了解現代醫藥管理體系及價值鏈。2.創業成功之路。3.帶您走過台灣最成功的生技創投的軌跡。4.國家機器的管制下,個人生存之道(網路購藥與恩慈療法)。5.台灣最成功的新藥研發與創新醫材公司。6.美國如何引領全世界新藥研發?7.追隨者的錯誤與教訓。8.台灣生技醫藥產業的未來。

作者在書中所說的:「之所以如此勇敢地把一點微薄的經驗寫出來,是因為我相信,不會再有人把一個基金放手交給新手操作;記載這段我走過的路,是希望從零開始的經驗,對有興趣了解生技醫藥產業的讀者來說,其特殊性(uniqueness)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2004年10月,我因醫界抗爭,辭任公職,新聞上了各大媒體,我接到兩通重要電話,第一通是我的母校國立陽明大學吳妍華校長打來,邀我回母校任教;另一通,完全在我意料之外,是永豐餘集團何壽川董事長辦公室打來。

我與何先生從未正式謀面,他找我面談,當面邀請我主持上智生技創投,我們一共見了三次面。每次他都只跟我聊天,我心中充滿疑惑問他說:「我不懂投資,可以勝任嗎?」他當時只是笑著說:「先來再說。」

貴人改變命運

就因為這句話,我半年後,接任上智創投的總經理,展開了我14年的學習之旅。何先生是帶我進生技創投的第一個貴人,當年若沒有他的膽識,不會有今天的上智生技創投。

我的第二個貴人是華碩集團創辦人之一的徐世昌先生,當初透過我基隆好友的介紹,請他協助台北榮總的神經再生技術進入人體試驗,並於國內進行試驗中新藥的恩慈療法,來幫助脊髓損傷的病患。

在全球金融危機後,他成為生技醫藥的天使投資人,幫助許多台灣新創公司。他的投資不以賺錢為主要目的,但是要求團隊要找到對的商業模式。因為他的協助,我有機會和許多新創業團隊互動,學到很多台灣傳統創投得不到的經驗。

2005年2月,我因為獲得孫運璿傑出公務員的資助,回母校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到我的恩師──我國全民健保的擘畫大師蕭慶倫教授的研究室,這段期間遇到我進生技創投的第三個貴人,中央研究院的陳良博院士。

投資眼光看向科技

我在哈佛大學訪問期間,陳院士帶我看了幾家公司,是我第一次以投資的眼光來看創新的醫藥科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家製造小型質子治療儀的公司,現在已改名為Mevion Medical Systems。

這家公司現在已經非常成功,是我第一個錯失的機會。陳院士雖認為這家公司很有機會,但他只「引導」不「指導」,要讓我自己找到方向。這十幾年來,他給我最多引導,是讓我了解生技創投及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導師。

2005年6月,我結束哈佛大學的訪問,回程途經舊金山,拜訪我的好友楊啟航博士,他當時擔任國科會駐舊金山科學組的組長。

將台灣醫師送往美國

1997年,我和啟航兄一起在名作家柏楊先生創立的人權教育基金會共同推動綠島人權紀念碑的建立和人權教育推動而認識,沒想到後來在矽谷相遇。他幫我介紹除了矽谷的生醫創投界之外,還介紹了我的第五個貴人張有德博士。

張有德博士畢業於國立清華大學材料工程系,1978年赴美國猶他大學取得材料工程博士,之後投身醫療器材領域,曾在美國矽谷經營數間公司,並參與了「軟針」(靜脈留置針)、心血管內超音波等多件醫療器材的發明。

2007年起,他與時任國科會主委陳建仁在楊啟航博士的牽線下,合作執行「台灣-史丹佛醫療器材產品設計之人才培訓計畫」,將台灣醫師和工程師送往美國史丹佛培訓。

2010年,張博士在時任國發會主委陳添枝的延攬下,回到台灣協助推動生技創投基金,可惜未能成功。2012年,在晟德製藥董事長林榮錦和上智生技創投共同出資協助下創立益安生醫,將尖端醫療器材研發引進台灣。2018年,張博士被選為工業技術研究院院士,獲聘為行政院科技會報委員。

升格一軍

今天益安生醫已經是台灣最成功的創新醫材公司,張有德博士教我,什麼是創新醫療器材,以及如何從未被滿足的醫療開始著手。我對醫療器材投資觀念,八成以上是向他學習的。

林榮錦先生是我最晚認識的貴人,英文說「Last but not least」,因為他在藥界歷練數十年,一直是台灣西藥界的異類,專門走不一樣的路。他在90年代全民健保開辦前後,把東洋藥品公司從一家一般學名藥的二軍,經營成以癌症為主的一軍。

我國前五大藥廠

現在東洋已經是我國前五大藥廠。這位有台灣艾科卡之稱的生技醫藥經營大師,最有名的第一個生技新藥投資就是智擎。為何我說「緣分較晚」呢?因為當年他邀我投資智擎時,我們膽子太小不敢跟進,所以錯失了機會。

後來他接連出手救了兩家公司,順天生醫和永昕生醫。這兩家上智皆有投資,但那時我還不知如何幫忙,要靠林先生多年商業運作經驗才把這兩家公司做起來。有了這兩次的合作經驗,才有益安的誕生。

虎口餘生

我年輕時不知道一個人最重要的資產是人脈。我因為生逢其時,在1988年從美國留學回來,正好遇到台灣公衛行政界的斷層。我被延攬進衛生署時,是衛生行政的黃金時期。

當年衛生署共有五個處,分別是醫政、藥政、保健、防疫及食品衛生。剛好五個負責人生肖皆屬老虎,因此有「五虎將」之稱。不過五隻老虎不是同年,最年輕的兩位就是開辦全民健保的葉金川教授,以及藥界最敬畏的藥事行政與產業專家黃文鴻教授。

他們當年都不到40歲。最年長的一位是曾於美國疾病管制署(CDC)任職的果祐增博士。果處長曾說過「記者猛於虎」的名言。退休時,醫藥記者聯誼會送他「虎口餘生」四個字,傳頌一時。

人脈是重要資產

1989年,我進衛生署,之後一直是「年輕的長官」,服務公職的16年間,曾任藥政處副處長、防疫處處長、疾病管制局局長、資訊中心主任、中央健保局總經理,離職前是副署長,號稱是過去3、40年來擔任過最多不同職位的衛生行政官員。

我出生在基隆,高中就讀建中,第一次大學聯考考上高雄醫學院,整整讀了一年,結交許多朋友;次年重考上陽明醫學院,讀過的學校多又從台灣頭跑到台灣尾,畢業後又去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念了兩年。

加上服務公職期間,先從藥政入門,一下子從公共衛生界進入藥品與醫療器材的主管部門,又跑去建立衛生資訊系統,然後回到傳統公共衛生的傳染病防治體系,最後掌管年預算數千億的全民健保。當我要到創投才發現,我最大的資產是人脈,所以就在許多朋友的祝福下,我糊裡糊塗接下上智生技創投總經理一職。

在許多朋友的鼓勵下,我開始投資的第一步。當時景氣非常不好,許多生技公司都缺錢,所以在短短的兩、三年內,我就把團隊組起來,開始投資。

只有笨蛋才投台灣?

生技創投界有一位「先進」,曾經講過一句「只有笨蛋才投台灣」的名言。他的話非常有道理,因為台灣的生技產業還在草創期,沒有幾家公司,挑出最好的和美國相比,頂多也是B 咖。

但是因為合約規定,我又是新手,不知如何去美國投資,所以把大部分的資金投到台灣的公司,我們作夢也料不到,三年後就爆發了全球金融危機,我們投資美國的公司幾乎全都掛了,不只我們,許多國內當時的生技創投,都受到重創,如今回想起來,還真要感謝政府立下的「霸王條款」!
(黃聖誠/輯)

《生技大大可為:一位健保醫藥專家的生技創投驚異奇航》
作者: 張鴻仁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2019/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