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英語還是學母語? 家庭也有責

彭蕙仙 2019/11/14 17:40 點閱 2268 次

國民黨2020總統參選人韓國瑜倡議雙語教學,他的妻子李佳芬則在日前的一場演講中提到,在學校教學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母語應該在家學習,在學校則教授國際上的強勢語言如英語,提升孩子的競爭力。

李佳芬的這番言論立刻引發民進黨的抨擊;客委會主委李永得甚至指控韓氏夫妻是「消滅母語」,極權作法如同中共。

只一堂課難學好

李永得的反應太誇張,而李佳芬的建議除了「政治不確」之外,全然廢除學校的母語教學恐怕也失之極端。母語教學的課程名稱已改為「鄉土語言教學」,課程種類分為閩南語,客家語,原住民語;這學期開始實施的108新課綱,更創全球首例,將7個東南亞國家的新住民語言納入國小「必選」。

因此,小學鄉土語言的教學可以選擇的語言超過10種以上。但各校的教學資源包括合格教師,並不相同,所以學生實際可以選修的語言還是要看學校能開得出什麼樣的課程。

選擇如此多元,而一個禮拜又只有一堂課,可以想見,學童不容易學會,更別說精通,因此有許多人反對將母語教學納入學校教學,認為既然孩童學不好,乾脆把時間省下來,進行英語等國際語言的教學,還比較實際些。

堅持在學校教授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定義,母語是指一個人自幼習得的語言,通常是其思維與交流的自然工具。因此,在家庭裡學習母語,確實是比較合邏輯的做法。不過,許多人擔心會講台語的台灣囝仔越來越少,因此堅持一定要在學校教授。

其實,語言要流通、傳承,最重要的是要使用,如果沒有使用的機會,單單有學校的教學也無法讓一個語言順利保存下來,何況目前鄉土語言教學的時數這麼少,孩子很難學的好。

不過,語言是文化的載具,因此母語將列入課綱可以發揮保存文化的功能,除此之外,在現今的環境下,將母語納入課綱,還有政治上的意義,表達執政者對本土文化的重視,並宣示各族群的平等。

母語教學不宜廢除

雖然不是每一個學校都有相同的能力可以完整地進行目前九年一貫課綱的所列的必選語言,但總是可以在能力所及,推出數種鄉土語言教學的課程,供學生選擇。

就如同孔子對學生子貢說的「爾愛其羊,我愛其禮」,維持每周一節課母語教學課程,有多重的意義,至少不要讓生於台灣、長於台灣的世代,與台語失去連繫,因此母語教學不宜完全廢除,否則一定會引來政治上的紛爭與對立。

至於這一節課的教學目標,則可能需要調整。鄉土教學可以保障母語的教育權、傳播權及使用權,但教學應該以文化與習俗為核心,而不是單純的語言教學。

建構健康語境

孩子透過各種鄉土語言,進入使用該語言的族群文化與生活中,並進而發展出包容的心與欣賞的眼光;不要讓母語教學最後反而會演變成各族群之間的資源和話語權的爭奪大戰;大人吵成這樣,做了很不好的示範,讓孩子學習母語越學越對立。

至於孩子能不能流利使用母語,要靠健康且頻繁的語境,這就有賴於家庭與整個社會一同努力,不是單靠學校教學可竟其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