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整治河川 恢復大地健康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19/11/13 16:20 點閱 2909 次

河川是大地的血脈,滋養臺灣島上的所有生物,也承載著每個人成長的記憶,提供了生活、生態、生產的多樣化功能。本(十一)月上旬,立法院社會福利及環境衛生委員會審查環保署年度預算時,以2018年臺灣重要河川的汙染比例比前一年上升,決議凍結環保署部分預算,要求該署提出加強河川汙染整治的具體方案,並向委員會報告後,始得動支。

河川汙染未見改善

根據環保署2018年的統計,臺灣島上重要河川嚴重汙染比例為3.8%、中度汙染比例為21.2%,合計長度達732.7公里,確實較2017年退步。觀察從1983年迄2018年歷年河川汙染比例的資料,整體而言呈現緩步成長的趨勢。全臺50條主要河川中,約有四分之一的河段屬於中度及重度汙染,不宜飲用及灌溉,顯示河川汙染的程度未見明顯改善。

依據聯合國報告,在2000年時全世界上約有一半的河川遭受不同程度的汙染,如今汙染幾乎入侵地表上的所有河流,所以河川汙染是全世界都正面臨的環境難題。以我們臺灣而言,過去汙染的主要來源是日常生活汙水、農畜牧排水及事業廢水,如今汙染源已經擴大到包含殺蟲劑、醫療廢水、環境荷爾蒙的層面,顯示我們未來的挑戰更大、更艱難。

公汙下水道建設

為整治河川汙染,環保署透過加強源頭減量、汙水截流與現地處理等方式進行管制。以生活汙水來說,最有效的改善手段就是推動公共汙水下水道系統的建設,可是目前臺灣公共汙水下水道的普及率只有35%,比起一般開發中國家有七成以上的普及率,差距仍然很大。加強公共汙水下水道的建設,無疑是改善汙染現況非常重要的一環。

2013年底日月光半導體公司的高雄K7廠非法排放含鎳、銅及強酸的廢水,嚴重汙染後勁溪,震驚全國,不但促成了水汙染防治法的修法,環保署也修正「水汙染防治措施及檢測申報管理辦法」,強制每日排放量達到1,500公噸廢水的工廠與發生過重大違規工廠的水質監測資料都必須上網公開,讓全民可以隨時檢視,是一大進步。

小型工廠排放廢水

然而臺灣仍有許多小型工廠散佈在各處的農業區,這些工廠所排放重金屬濃度偏高的廢水,是農地汙染的主要因素,也是當前管制的重大漏洞,必須積極謀求補救的辦法。近期的研究顯示,殺蟲劑已經汙染了全球四成的地表河川,嚴重傷害淡水生態系統的生物多樣性;而由於氣候變化日趨高溫的影響,未來殺蟲劑的使用量還會增高,我們要妥為因應。

聯合國環境署的一項研究警告,人類和農場動物使用的抗生素中有高達八成會進入自然的環境,每年的總量高達數千噸,這些抗生素和醫療廢棄物正在驅使抗藥性細菌的快速演化,帶來全新的威脅。針對醫療院所含有抗生素、消炎藥、止痛藥等廢水的排放,環保署必須與衛福部密切合作,加強醫療院所的自主汙水處理,從源頭管制來改善。

河川汙染問題所牽涉的層面非常廣,政府的政策與執行要不斷改進,但是如果民眾不配合、民意代表又強力關說,使得公權力難以彰顯,也會讓河川的整治窒礙難行。
擁有清潔又功能完整的河川不但能生產乾淨的食物,還是國家生態健康的重要指標,更能減緩極端氣候變化的衝擊,這是一舉數得的重要施政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