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行星撞地球? 生物上太空比人早

祝潤霖 2019/11/05 12:26 點閱 41884 次
小行星撞擊或行經地球時,微生物也被帶往太空。(photo by Wikipedia)
小行星撞擊或行經地球時,微生物也被帶往太空。(photo by Wikipedia)

【台灣醒報記者祝潤霖綜合報導】地球生物上太空其實遠早於人類航太史?1957年11月3日,史普尼克2號將蘇聯犬「萊卡」送入太空,這是人類能將生命送到宇宙的里程碑。其實,當小行星撞擊或行經地球時,將地表岩石以反作用力彈射回宇宙,或直接從大氣中帶走微生物時,大自然就已多次完成了相同的任務。

歐特雲的彈弓效應

根據《科學美國》報導,反彈的岩石中蘊藏微小的「太空人」,以微生物的形式存在。大約在20年前的研究得知,在南極發現的名為ALH84001的火星隕石從火星表面噴出後,從未增溫到攝氏40度以上。幾年前在《科學》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指出,有證據顯示這些岩石內部有生物活動。

大多數小行星的撞擊力道不足以給予地表岩石充分的速度彈射出太陽系。但太陽系大部分星體都籠罩在歐特雲中,歐特雲是一種散佈在太陽周圍的彗星苗圃,其中一些貌似長周期的彗星,具有偏心的軌道,使它們接近太陽,在那裡它們可以被行星引力「踢」出太陽系,就像穿過彈珠台的小鋼球一樣,可稱為「引力彈弓」。

從大氣收集微生物

根據《宇宙今日》報導,彗星和星際塊體可能將地球生命輸出到銀河系中?一個多世紀以來,「宇宙撒種說」的支持者一直認為,生命是通過彗星、小行星、太空塵埃分佈在整個銀河系中的,但是近年來,科學家們爭辯說,這種分佈可能超出恆星系統,並且在星際上具有更大的規模。

通常認為,隕石和小行星撞擊是引發將微生物運送到其他行星的關鍵。但是,近期一項研究中,兩名哈佛天文學家研究了這將帶來的挑戰,並提出了另一種途徑:掠地星體從地球大氣中收集微生物,然後扔入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