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再生創意多 荷日轉型可借鏡

施凱文 2019/11/05 18:18 點閱 14401 次
松菸5號倉庫的農村示範計畫發表會,水保局副局長林長立於會中說明。(photo by施凱文/台灣醒報)
松菸5號倉庫的農村示範計畫發表會,水保局副局長林長立於會中說明。(photo by施凱文/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施凱文台北報導】「我們當然也可以跟大自然對抗,但人類往往是輸家。」監察委員林盛豐拍紀錄片《農村的遠見》時深入荷蘭、德國及日本,探討如何以健全的規劃支持農村轉型,包括只販售當地小農產品的日本「道之驛」及荷蘭「還地於河」等計畫。他指出:「台灣必須轉換思維,農村要變成更好的農村,而不是變成城市。」

農村再生與規劃

5日的松山文創5號倉庫裡,擺滿了各項由水土保持局輔導農民而誕生的產品。包括在屏東地層下陷區域,政府設置太陽能光電板,農民在板下灑播蚯蚓土壤種植的番茄及香莢蘭等作物。監委林盛豐表示:「大家都說水保局不可能跳入新創產業,但我跟林長立副局長認識很久,對他們有信心。」

林盛豐因拍攝紀錄片《農村的遠見》時深入荷蘭、德國及日本等國農村,看到健康的農民及鄉村是如何為國家帶來正面的影響力。他指出:「一個國家的偉大不在於城市的大樓有多壯麗,而是當人們走入鄉下及農村看到健康、有規劃的環境,那樣才是真的先進。」

AA

農民在屏東地層下陷區域栽種的農作物。(photo by施凱文/台灣醒報)

翻轉農村的概念

「我們當然也可以跟大自然對抗,但人類往往都是輸家。」紀錄片中,荷蘭政府以國家建設資源支持農村轉型,提出「還地於河」計畫,將曾經填補供人類使用的土地重新規劃給河水流過,以此防洪又將提防融入其中提升環境美學。

林長立副局長也表示:「一旦沒人支持文化與傳統,它們就會消失。」政府先補助青年提出農村計畫,吸引青年的回流及投入,之後更要將成熟的當地農業企業化;也以獎勵友善耕作、與在地農民訂定契約及產業平台機制等,讓小農得到實質保障。

林盛豐強調:「大家必須要轉換思維,農村是要變成更好的農村,而不是要農村變成城市。」最後他舉例,於國外參訪時,聊天中荷蘭人不禁好奇台灣農民是種什麼,導致農地的價格昂貴,他也開玩笑表示,「台灣農村是種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