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土地與森林 國家發展的首途

汪中和 / 中央研究院研究員 2019/10/29 16:03 點閱 2529 次

全世界目前有20億公頃的土地因濫用、過度放牧、和森林砍伐而嚴重退化;聯合國利用衛星影像和現地調查資料,確定其中有9億公頃的退化土地可透過振興的手段恢復原有的功能,以增加糧食供應、提升旅遊和其他的商業用途。

於1996年十二月正式生效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主要推動國際社會在防治荒漠化和加強緩解乾旱方面的合作。上月,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該公約的第十四次締約方大會,通過了一項宣言:呼籲每個國家應採取必要的措施,致力在2030年大幅恢復退化土地的生產力。

各國全力救環境

其實在2014年九月聯合國氣候變遷高峰會上,各國政府、跨國企業和環保團體就曾簽署《紐約森林宣言》,宣示在2020年前將森林砍伐減半、復育1.5億公頃林地,並在2030年停止森林流失,復原數億公頃的劣化土地。

然而今年九月中旬由「氣候焦點」(Climate Focus)智庫協調25個環保單位合作編撰的報告卻沉重指出,2014至2018年期間,全球森林砍伐的年增率增加了43%,相當於每年都有一塊7.2個臺灣那麼大面積的森林消失(約2,600萬公頃),其中最珍貴且無可取代的熱帶雨林每年減少430萬公頃,對生物多樣性、固碳、區域經濟和人類健康均產生廣泛的影響。

目標達成率不及20%

因此,當初《紐約森林宣言》的整體目標達成率根本不到20%,原先承諾供應鏈要零森林砍伐的跨國企業也都食言,這次的評估等於是公布《紐約森林宣言》執行的成績完全不及格,真是情何以堪!

其實土地的復育及森林的保育不但可以扭轉土地的退化,在溫室氣體的減碳效果方面也相當突出。更重要的是,投注的經費一年僅需數百億美元,遠比低碳基礎建設所需要的數兆美元便宜許多。
在今年九月聯合國的氣候變遷高峰會上,氣候科學家也做出估計,只需要3000億美元及20年的時間,就可以透過土地復育及森林保育的手段,穩定大氣溫室氣體濃度快速增高的趨勢,大幅緩解全球暖化的問題,這是成本低廉又十分可行的選項。

土地是重要資源

當然這筆3000億美元的款項不是去發展綠色科技或資助創新計畫解決碳排放問題,而是採用簡單又古老的做法,注重土地利用和管理方法的改良,確保土壤品質能長期穩定,將數億噸碳鎖回長期被忽視和過度開發的森林與土壤資源裡。

土地不當使用及森林過度砍伐的災害也常發生在臺灣。例如2009年莫拉克颱風帶來破紀錄的豪雨,就引發中央山脈新增崩塌地約3萬5千公頃,其中超過70%位於天然林區,風災後漂流木數量超過1百萬噸,這是最慘痛的教訓。

同心復育森林

以臺灣的獨特地理環境而言,保育劣化的土地及提升森林的經營管理不但攸關國土安全問題,更是維護水資源穩定與糧食生產的重要策略與行動,應該列為國家長期發展的第一要務。

過去人類的活動造成了極端氣候變化、土地退化、森林面積減少、和生物多樣性喪失等生態環境失衡問題,也只有藉由人類的努力才能改善這些問題。防止土地退化與森林復育不是任何一個國家可以單獨面對的世界性難題,各國必須要一起攜手努力,彼此加強合作。我們惟有持續做好土地及森林的復育,才能有健康的生態環境,站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經濟,才有意義與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