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許雅筑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一種慢性皮膚疾病,目前仍無藥可以完全根治。治療時除了會讓患者改變飲食與生活習慣外,也可能會開給他們免疫抑制劑,降低其對過敏的反應程度。不過免疫抑制劑易造成高血壓、肝臟疾病、頭痛等副作用,近期科學家發現一種稱為「etokimab」的藥物能有效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症狀。
測試新藥物功效
根據《每日醫學新聞》報導,研究人員找到12位有異位性皮膚炎的參與者,給他們每人一劑會抑制介白素33活性的etokimab(抗體的一種),而介白素33的功用則是影響人體的免疫反應。經過29天後,83%的參與者異位性皮膚炎的嚴重程度均減輕至少一半。除此之外,參與者體內與對過敏原敏感程度有關的嗜酸性球水平,也降低40%。
不過上述研究仍在初步階段,目前正進一步進行一場有300位參與者的雙盲隨機試驗,所有參與者均患異位性皮膚炎,而研究人員認為研究結果可協助他們更確信etokimab對治療異位性皮膚炎有效。
另外,研究人員認為,etokimab因為能與免疫反應有關的抑制介白素33,或許也能改善其他與免疫系統有關的症狀,例如發炎反應。他們進行實驗,發現給參與者注射etokimab,能讓他們被注射過敏原的區域中,與發炎反應有關的嗜中性球的活性會降低。
人體實驗機會難得
根據《Medical Xpress》報導,研究人員表示,研究團隊已在實驗室中針對介白素33做了將近10年的研究,並認為對介白素33的掌握可能會成為治療疾病的關鍵。團隊非常感謝配合研究的參與者讓他們有機會進行人體實驗,是這些參與者的配合促成了醫療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