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本飲食法
飲食之道何其多,該相信、選擇的是?我是一位中醫師,在學醫的過程中,經常被問到許多飲食問題:高血壓要吃什麼食物?失眠吃什麼好?怎樣吃可以去水腫?怎樣吃可以補身?怎樣飲食才能身體健康?不同季節吃什麼食物?怎樣補充鐵質鈣質B12?身體寒涼吃什麼好?咳嗽可不可吃水果等問題。
這些有關吃的問題迫使我要努力學習怎麼回答。可是,在中醫的課程之中,沒有西醫的營養學課程,中醫食療養生的部分也很少,實際上,大部分這些問題,書本上也沒有,老師也沒有教。為了求知,那就自己努力補課自修吧!首先我找了不少書來學習,當我深入探究,發覺同一個問題,在不同的書之中竟有不同看法!
同食物不同解釋
比如「橘子」、「椰子汁」究竟是寒性還是熱性的?光是這一個問題,就有許多不同的解釋,有認為是溫熱的,有認為是寒涼的,也有認為是平和的。即使是「西瓜」這種公認是寒性的水果,原來也有人認為它是熱性的,因為有一些人吃了西瓜之後,身體會上火!每個人的說法都不同,我們應該相信誰?
抱著求真研究的態度,我總覺得不可以模稜兩可。這也是我對中醫的研究精神,我花了十多年研究中醫經典,也發現面對同樣的古籍原文,後世的醫家也會有許多不同解釋。例如有一種常用中藥叫半夏,不同古籍記載它是溫性、寒性、平性,究竟哪本書說的對?
這就好比一個人嘗試煮一種新的麵條,一般會問店老闆要煮多久,或者看著食譜的指引、看看包裝袋後面寫著要煮多少分鐘,可是麵條究竟熟了沒?這樣的問題,對一個熟練的廚師來說,看一看就知道了!養生營養知識也是一樣,如果我們不懂自己判斷,就只能依賴別人了。
古時沒有現代的科學、營養學,可是古人也懂得飲食健康之道,甚至說動物無需學習,也知道自己需要吃什麼。人類既然是萬物之靈,也一定有方法,可以直接知道如何飲食吧!
親嘗食物的特質
古人的飲食知識,例如中醫對於食物、藥物寒熱屬性的認識,是怎麼來的?漢代的《淮南子》說:「神農乃始教民……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務訓》
這就是「神農氏嘗百草」的出處,這段話很多人以為,神農氏亂吃東西,於是一天中毒七十次!當然不是這樣了。古時候所說的「毒」,是厚、多的意思,亦即是偏頗之意,由於每一種天然之物,都有偏向的特性(偏性),有些偏寒,有些偏熱,這裡說的七十毒,就是說一天嘗試了七十種不同的物質。
據說神農氏不是一個人,而是一個「氏族」,就是一個部落社區的概念。他們做的就是不斷用自己身體去「嘗試」做實驗。當時不像現在這樣,每一種食物、藥物,都有書籍記載它的作用,很多自然界的植物、動物、礦物,人們未必認識,因此他們就去嘗試、去體驗。
這裡說「嘗百草之滋味」就是嘗試各種植物的味道;「水泉之甘苦」就是嘗試不同水源的味道,就連水也可以品嚐出不同的味道,可見他們是十分用心,仔細的去觀察辨別;最後「令民知所避就」,目的就是將這些食物和藥物的知識傳播開來,讓人們可以防避一些不好的東西,懂得如何選擇。
樸素的吃一頓飯
我對於「根本飲食法」的認識,來自香港素食會的一個活動,這是自一九九六年開始,每星期舉辦的一個免費聚餐活動,目的為了推廣素食,讓會員可以一起吃得健康。起初只是每週舉辦一次週六的「免費午餐」,吸引人來嘗試素食,期間也安排茶座分享。
後來這活動逐漸形成了一種模式,就是參加者一起安靜地吃飯,於是大家在想,應該要給予什麼活動名字?初時的名字叫作「禪食」,活動一直舉辦至今,後來改名為「心食」、「意食」,已經有二十多年歷史了!逐步形成了整套特色飲食理念,在各種飲食活動中推廣。
有人說這個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我們卻創造了奇蹟,數萬人參加過意食活動,生命得到轉化。「意食」不只是一個素食聚餐。我們在推廣素食的過程,發現只是「飲食」是不夠的,如果不能夠安靜下來吃飯,就難以體會食物的滋味。
因此我們將活動制定一個基本規則:寧靜地享用一頓素食。這種方式,得到許多正面迴響,參加者覺得一試難忘,原來很多人從沒試過安靜地吃一頓飯!只要專心地吃,就算是一份簡單的食物,也能吃出滋味與幸福。
新的飲食態度
雖然意食一開始是基於推廣素食開始的,實際上意食並非一定要吃素。意食是一種飲食態度、飲食方式,吃什麼食物都可以。可是透過意食的過程,會幫助我們更用心的去選擇適合自己的食物,逐步變得更健康。
我們提倡的意食,本身並無宗教背景,起初目的只是在香港推廣素食,但在活動發展過程中,發現素食不只是不吃肉那麼簡單,素食即謂樸素的飲食,這種樸素不單是食物種類,更需要有「素心」,當內心變得樸素的時候,整套飲食的方式也會有所變化。
本書所提倡的「根本飲食法」,是指最基本的飲食方式,而這種飲食法我們又簡稱為「意食」,是指有意識地飲食,而意食倒過來就是「食意」,亦即是飲食的意義。透過意食,不單帶來飲食的改變、明白飲食的意義,甚至可以帶來整個人生的變化。
思慮使氣血不通
在《黃帝內經》裡面,除了說「思傷脾」之外,思還會導致其他問題:「余知百病生於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炅則氣泄,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素問・舉痛論篇》
其中提到了「思則氣結」,意思就是思導致「氣」好像「打繩結」一樣,糾纏在一起而不通暢。這可以理解為對「思傷脾」的進一步解釋,為什麼思慮會傷脾?這是由於當一個人在思考的時候,人的氣血就會不通。
我們都有過這種體會,當專心想一件事情的時候,呼吸會變得淺短,甚至會覺得心胸中有堵悶的感覺;如果一下子有非常多事情要想,要急著立刻解決問題,甚至會心跳加快、手震、發冷,這是由於思慮的時候,氣血就不那麼通暢了,當脾散佈氣血的功能受到阻礙,導致人的氣血不能流通,脾就因此受傷了。
思所導致的氣結,並非只是傷脾而已,實際上是一身的氣血都會被影響。由於人的氣血主要從脾胃的飲食所轉化產生,如果思慮傷脾,導致脾的氣血不通,整個人的氣血亦會因此虛弱,其他臟腑也會被波及而跟著虛弱。故此思慮首先傷脾,久而久之則傷害一身五臟六腑之氣血。
情緒影響氣血
不僅如此,如果在思慮的基礎上加上其他情緒,例如《黃帝內經》裡面提到「恐則氣下」、「怒則氣上」,那麼各種情緒也會影響人的氣血運行,當一個人因思慮導致氣結不通,思慮的基礎上同時又兼有怒氣,那麼這個人的氣就又上又結,使氣結更為嚴重。
如果在此基礎上還有恐懼,那就是氣又上又下又結,那麼身體的氣血就混亂了。一個人有思慮,很多時會伴隨各種情緒,除了「喜則氣緩」,可以幫助解決「思則氣結」的問題。這也是人生要長期面對的問題,人本身是理性的動物,已經很容易有思慮,再加上七情六慾,導致人容易氣血不通。
因此人如果總是感覺自己虛弱,「吃得不夠」未必是主要原因,食物都是身外之物,而人體自身的吸收能力,才是比外在的東西更為重要的。人的思想和情緒太過、內心不平,就是身體虛弱背後更重要的原因了。
18種意食技巧
這些技巧並非「必需品」,不是意食一定要這樣做,這些技巧是來自我們多年來,主持意食活動的經驗,發覺這些技巧可以幫助我們更容易體驗意食的法則,令意食變得更多元化,可以在不同場合使用。
因為頭腦很「狡猾」,習慣想很多事情,不容易停下來,因此要讓自己順利進行意食,需要透過一些方法,讓頭腦忙著做一些事情,就可以忘記想其他事情。這可以理解為「轉移視線」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所謂「以一念,代萬念」的方法,透過專心做一些新事情,去取代頭腦中的許多雜念。
這些技巧可以在吃飯的整個過程中使用,或者是其中一個階段,例如吃飯前、吃飯中、吃飯後。也沒有一定必須要跟著怎樣做的規矩,因此以下介紹的技巧,實際上是一些例子,幫助我們更深體驗意食的好處,透過一些具體的練習方法,將注意力收攝回來,回到內心平靜、喜悅。
記住,方法是非常多的,千變萬化,下面介紹的十八種技巧,並非每一項都要做!你可以選擇每次做一種或幾種,不拘多少,可以讓你的飲食有更豐富的體驗。如果一次吃飯,就要做到所有技巧,那實在太形式化了,反而忘記了意食的本義。
練習專注呼吸
技巧之一:呼吸。專注呼吸,是各種靜心法之中最基本的方法。人生存必須要呼吸,在一呼一吸之間,就可以看到生命的存在。前文介紹過,專注在感官,可以減少頭腦念頭,由於呼吸是經過口鼻,尤其是鼻子中有許多感官,可以感受氣味香臭,也有皮膚觸覺,因此透過呼吸,是幫助專注的快捷方法。
練習專注呼吸,吃飯之前,趁著食物還未來齊時,先休息安坐,專注呼吸幾分鐘。或者食物來齊了,先放在面前,也讓自己安頓專注呼吸。可以閉上眼睛專注,也可以張開眼睛。放鬆一呼一吸,用鼻子呼吸(鼻塞不通時可以改用口呼吸),專注在鼻子一呼一吸上,感受呼吸是否暢順自然。
能用腹式呼吸更佳,即每一次吸氣的時候,吸氣進入腹部,讓腹部鼓起來。如不能做腹式呼吸,則保持平常呼吸即可。呼吸順暢之後,將注意力,集中在鼻子的小範圍裡面,感受鼻子的感覺。包括鼻孔裡面,每一口呼吸,氣流出入的感覺。感受鼻孔裡面的感受,氣流是否順暢?有沒有冷熱、針刺、麻痺、疼痛等感覺?
在過程中可能還會有念頭出現,這時候不用特別理會它,不要批評自己,只要繼續回來專注呼吸就可以了,念頭好像波浪一樣,會自然流走消失的。進階練習去感受空氣呼吸進入身體時的感覺,感受氣能進入到哪裡?到鼻咽、氣管、肺部?甚至是否感受到氣進入腹部、下腹?抑或身體不同地方有一些氣流動的感覺?
只要經過幾分鐘的呼吸,頭腦裡面的雜念就會減少,甚至乎忘記了練習之前在想什麼,這時候再開始吃飯,就很容易進入意食狀態了。有人會問,為什麼呼吸的氣可以吸入腹部?空氣不是只是進入到肺裡面而已?傳統中醫認為,呼吸的時候,氣是可以吸入人體的下腹部(丹田),所以腹式呼吸能幫助補脾胃、補肝腎。
吸入無形能量
在傳統中醫和中國文化之中,十分重視「氣」,這裡所說的氣,現代一般稱為「能量」,是構成世界的本源力量,氣並非物質,卻可以生成物質。呼吸的空氣雖然看不到,但還屬於物質,傳統觀點認為,呼吸並非只是呼吸「空氣」,而是透過呼吸這個過程,幫助我們吸入天氣之精氣,是無形的能量。
腹式呼吸的好處
因為呼吸可以幫助周身氣血流通,為什麽現代人容易生病,就是因為我們呼吸淺短,只是進入到肺裡去,較少做腹式呼吸。進入腹部有許多好處,腹部起伏可以幫助按摩腹部裡面的內臟,而且當氣進入腹中,可以幫助脾胃氣血升降,有助提升消化吸收能力;呼吸進入下腹部,還可以補益肝腎。
按腹助消化
技巧之七:按腹。按摩腹部,是最直接幫助消化的方法。腹部中有多個重要內臟器官,如胃腸、肝脾腎臟等。在吃飯之前,透過按摩腹部,有助腸胃甦醒,啟動消化功能。按摩腹部如果碰到痛點,可以嘗試繼續忍痛按摩,輕輕按揉,有時候能夠鬆開鬱結,可是如果持續疼痛,或許代表身體內有病情,應求醫診斷。
練習按摩腹部,按腹前雙手先互相搓揉,讓手掌溫熱起來。如果手腳冰冷,宜先活動一下身體,先讓氣血流通。雙手掌交叉放在腹部前面,以一手掌疊在另一手的手背。嚴格而言,男女有別,男生左手握住右手,女生則右手握住左手。
圍繞肚臍打圈按摩,可先逆時針畫九圈(即是從左方腹部上來),再順時針畫九圈(即從右方腹部上來)。或者隨心而做,甚至可打圈一百次,看自己舒服感覺即可。最後將雙手放在肚臍上,專注呼吸,放鬆全身,感受腹部的感覺,等待身體感覺流暢,就可以放開手完成。按摩腹部的方法,有許多不同方式,不拘一格。
除了以上方式外,亦可針對特別痛點,刻意局部打圈按揉。亦有視乎大便情況,一般認為如果大便不暢、便祕,宜順時針打圈按摩,亦即順著大腸的方向按摩,相反如果容易腹瀉,則可逆時針按摩。如果正在腹痛腹瀉時候,宜刻意搓揉雙手手心,讓手心發熱,然後按摩在肚臍上,搓揉肚臍,能有舒緩作用。
根本飲食法:怎麼吃比吃什麼更重要!還原基本意識飲食方法,邁向身心安定的終極健康
作者:李宇銘
作者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9/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