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神學沙龍)蝸牛的家(郭怡君)

郭怡君 2019/07/18 16:01 點閱 21371 次

颱風要來的時候,政府常宣導民眾做好防颱工作、準備防災用品,「非必要請減少外出」。換言之,颱風來了請乖乖躲在家裡。

無殼蝸牛想有「家」

這幾天和朋友容容一起為「家」這個主題禱告的時候,她的意念裡出現一隻大蝸牛,慢慢地向前走。筆者想起台灣在1989年曾發起無殼蝸牛社會運動,當時有歌曲這麼唱著:「無殼蝸牛置咧街頭抗議,伊講想要租嘛租抹起(無殼蝸牛在街頭抗議,他們說想要租也租不起);若照這款薪水來買厝,嘸吃嘸喝嘛著愛等幾十年(若照這種薪水來買房,不吃不喝也要等幾十年)」

人要擁有一個「家」實屬不易,對自然界的蝸牛來說,他們也需要時時吃菜吃草補充鈣質,來製造碳酸鈣的「殼」,因此常常不受農人歡迎。容容說,她老家是個三合院,合院中間的廣場是曬農作物的地方,也是孩子們安全的遊戲場,大人與孩子坐長凳乘涼,玩踢罐子,蓋房子、棒球。

從細胞膜、壁,植物種子果實的內在隔間,甲殼類的外骨骼,蠶蛹、鳥巢、蜂窩、蝸牛殼、人軀體的皮與筋骨,胎生動物的子宮,到人類文明的搖籃,兩河流域的第一個聚落,中國式的三合院、四合院、客家的土樓,我們構築各種不同型式的房子,社區、城市,在結構上都呈現出「家」的基本模式:圍合的空間具有防禦性(to resist),守護著內部生養休息恢復的空間(to recover)。這個原始的家屋結構,在大小不同的尺度上呈現出生命最根本、最純粹的需求。

讓生命成為可能

從一個有神的觀點來看,是賜生命的主讓生命成為可能。無數的太空探險,無盡的荒涼,數不盡的漂浮塵埃,讓我們驚嘆地球這顆藍藍綠綠的宜居星球,何以這麼美麗又可愛。

《聖經創世記》勾勒了世界的起初,是一個純真的花園,然而耶穌在世的時候,卻選擇了不安穩、沒有保障,四處流浪的生活。《路加福音》中,耶穌說「狐狸有洞,天空的飛鳥有窩,人子卻沒有枕頭的地方。」甘心成為居無定所的「無殼蝸牛」,年紀輕輕的耶穌究竟是看破了什麼,堅持著什麼?

或許,正如《詩篇》作者感嘆,「上帝是我們的避難所,是我們的力量,是我們在患難中隨時的幫助。所以,地雖改變,山雖搖動到海心,其中的水雖匉訇翻騰,山雖因海漲而戰抖,我們也不害怕。」能讓我們傾心投靠,堅強起來而平安的,是上帝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