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般試煉--在台北過小市民生活(游常山)

游常山 2019/06/18 17:10 點閱 17796 次

經濟學有一個名字叫做「可以自由支配的所得」(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簡稱PDI),這個名詞很有意思,它是因人而異的。

相對的價值觀

比方我個人為了厲行簡樸的信仰生活,戒掉生活中的「拿鐵因子」,不再花一杯百元去星巴克等高級咖啡店喝咖啡,理財專家說這是基本的理財動作,我就聽了,但是最主要的節省的動力,是我個人的可以自由支配的所得確實不多,少花在這裡,我可以用在更多刀口上。

年輕時,當財經記者,曾經在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的辦公室,看過張大千的真跡,那巨幅的名畫價值不斐,對林百里而言,想要為他的廣達基金會,擁有一幅價值百萬元台幣的名家真跡,是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所得,既可以隨時臥遊大宗師的水墨丘壑,又能節稅,一舉兩得,何樂而不為?所以別人籌畫許久買棟房子的頭期款,他隨時拿得出來當買畫錢。

「可以自由支配的所得」人人聽得懂,應該也可以說是「豐儉由人」,普通人不是林百里,一百元咖啡與一百萬的張大千是不在同一個價錢的砝碼,但是確實對凡人,其二者的價值體系是相等的。

我要說這是耶穌基督說的「寡婦把兩個小錢捐出來是她的全部」的微言大義,而耶穌勸告少年官拋棄一切財富救濟窮人,少年官卻聽不進去,面容愁苦地走了,天國地門果然是窄的。

為錢尋短不值得

有一陣子我深深為「可以自由支配的所得」所困擾,因為經常阮囊羞澀,2015年聖誕節前五天受洗後,我突然開竅,知道這是相對的價值觀念,然後我稍微得到一些智慧。

活在出門隨時隨地要花錢的台北市(不像是我的故鄉桃園龜山,鄰里關係深厚,周圍都是親人,二、三天可以不花錢),對一個中年男子,經常入不敷出,似乎也算是一種「百般試煉」,因為這涉及一個男人的自尊問題。

幾年前聽過一個悲劇,有一個被資遣的台幹,從中國大陸回台灣後抑鬱不樂,最後他自我了結的最後一根稻草,居然是大賣場也拒絕他申請信用卡,理由是他沒有工作,不符合申請資格,他就以這個理由自殺了。

這是我聽過關於為了錢尋短,頗為傷感的故事。這位台幹在抗議他的自由支配所得的能力,隨著他事業的結束也被徹底剝奪,我可以諒解,但是深深覺得不值得。

計較為無益之事

【新約聖經】的「腓立比書四章18節」有教導是:「我樣樣都有,並且有餘。」這九個字真是金玉良言,如果那位台幹當時有人對他傳福音,他又被聖靈感動開了心眼,讀到這裡,開始數算白白得來的恩典,那麼他的選擇將會是嚮往天國追求永生,而不是負氣自盡。

最近汽油又要漲價,社區的加油站又是為了省幾十元大排長龍。我想到這些私家車的駕駛斤斤計較「可以自由支配的所得」,卻可以因為「早鳥」而排隊,浪費了寶貴的生命時間追逐這些周而復始的無益之事,不免深深感到一份悲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