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波蘭村莊」在香港盛大開展(簡秀枝)

簡秀枝 2019/06/12 15:05 點閱 9969 次
弗蘭克•斯特拉在藝術界,可說出道甚早,創作語境與思考的跨度也大,在長時間的淬煉累積中,他的藝術地位,紮實穩固,有別於一般的速成明星。(photo by 簡秀枝 via FB)
弗蘭克•斯特拉在藝術界,可說出道甚早,創作語境與思考的跨度也大,在長時間的淬煉累積中,他的藝術地位,紮實穩固,有別於一般的速成明星。(photo by 簡秀枝 via FB)

有著60多年的創作經歷、甚具天賦和創新精神的藝術家弗蘭克•斯特拉,已經在全世界舉辦了多次大型展覽,其中2015年10月30日,惠特尼美國藝術博物館(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的官方展覽之後,藝術史的位階明顯,市場地位也正式爆發開來。然而,遲遲在相隔了4年多的時間後,才正式引進到亞洲,可以說已經慢了好幾拍。

其實不打緊的,亞洲藏家一向眼觀四面、耳聽八方,神通廣大無比,老早就隨著國際拍賣公司腳步,挑精撿良。

厲為閣今春在香港隆重開業,並以「波蘭鄉村Polish Village」的主題專展,公開推介83歲的弗蘭克•斯特拉,算是遲來的肯定與正義。可以預期在最近未來,將成為亞洲收藏家們,加速爭逐追藏的目標。

無獨有偶,就在弗蘭克•斯特拉生日前夕,美國普瑞特藝術學院也以「2019年創意精神終生藝術卓越獎」為他再添話題,他在1960年以24歲的早慧藝術家身份,赴該學院發表過演說,相隔近一甲子,算不算也是遲暮之年的錦上添花?!

弗蘭克•斯特拉在藝術界,可說出道甚早,創作語境與思考的跨度也大,在長時間的淬煉累積中,他的藝術地位,紮實穩固,有別於一般的速成明星。

所見即所見

要探討弗蘭克•斯特拉的藝術成就,最直接的聯想,就是他很系統性地創作系列作品,例如,最初他將平面色域排列成幾何圖案和非幻覺技法式的表面。他的三個條紋或塑形的繪畫系列 ,「黑色」、「鋁」和「銅」系列,被認為是從抽象表現主義到極簡主義的過渡時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作品。

特別是作為卡爾•安德烈 (Carl Andre) 和唐納德•賈德 (Donald Judd) 的摯友,斯特拉對極簡主義雕塑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並於1964年了提出了著名的極簡主義聲明「所見即所見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因此確立了不可撼動的歷史地位。

弗蘭克•斯特拉的創作腳步沒有停歇,包含了更多的實驗性,中期雖較少被提及,但不失多元,勤於嘗試。到了後期,他更在顏色、形式以及材料方面,作了更激進的改變。

從木造結構獲得靈感

「大白鯨Moby Dick」系列作品,是按照同名小說的每個章節進行創作,饒富趣味。而「波蘭村莊Polish Village」系列,正是弗蘭克•斯特拉從「極簡主義Minimalism」轉換到「極繁主義Maximalism」的關鍵轉折,倍見意涵。

原來,「波蘭村莊Polish Village」系列,創作於1970年到74年間,弗蘭克•斯特拉從波蘭東部,在二戰被摧毀的猶太教會堂,從17至19世紀的精妙木造結構中,得到靈感,他從2次元,發現了3次元(2D到3D),圖像性也朝向雕塑性與建築性,彷彿是結合立體主義與構成主義的邏輯,他開始嘗試「建構繪畫build the painting」,讓自己角色更豐富,既是藝術家,也同時扮演木匠,甚至數學家的角色。

換句話說,「波蘭村莊Polish Village」系列,是弗蘭克•斯特拉以瑪麗亞與卡齊米•皮耶霍特卡伉儷出版於 1959年的《木製猶太教會堂》為本,兩位猶太建築專家,在該書中整理匯編了在20世紀20年代和30年代的建築調查中,記錄的71座猶太教會堂的照片和線稿,他熟讀之後,鄭重帶入創作思考,首次直接將雕塑性的浮雕元素,運用在繪畫上。

香港厲為閣畫廊

隨著弗蘭克•斯特拉創作進展,圖像領域的元素,開始以雕塑性的、建築性的浮雕,朝向對角軸方向湧現。這種完美結合立體主義與構成主義的邏輯,作出全新轉變,標誌著藝術大師創作演化的關鍵點。

當我們遵循弗蘭克•斯特拉所說過的名言:「所見即所見 What you see is what you see」,所以,最好認識弗蘭克•斯特拉的方式,就是走一趟香港,到厲為閣畫廊,一賭大師弗蘭克•斯特拉的經典「波蘭村莊」,其中絕妙神奇,值得細細品味。

「美國大師弗蘭克•斯特拉:波蘭村莊」展期,從5月24日到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