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關注研究台港電影的大陸學者李道新(北京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指出,這兩年台灣電影的特色有三:
台灣新新電影特色
多樣化人才:以兩岸影展台灣參展部分而言,過去多半是純愛的小清新類型電影,但現在有<狂徒>這種公路類型電影。
類型片本土化,<角頭>、<寒單>屬於此。
有意識地呈現在地化,也追求全球市場。例如<寒單>,不但有地方文化特色,也有愛情、贖罪這種引人共鳴的內涵。例如<狂徒>是26歲的洪子烜導的,地方特徵明晰,在打造類型片個性化特徵。
他表示,這些新興的台灣新新電影,是大家都能看懂的類型片,在兩岸間打造了新台片特色。在愛奇藝網上播出時,彈幕內容豐富,觀眾反應佳,這是新媒體帶來創新的市場。
台片類型片極致化
大陸學者趙衛防也盛讚台灣近年來類型電影美學愈來愈好,把類型片做到極致、豐富。例如懸疑和情感都做到極致的<目擊者>,<紅衣小女孩>把恐怖片做到內心的恐怖,不同一般好萊塢恐怖片。但可惜有些台灣電影敘事性弱、人物刻畫不夠,人物不立體,情節的邏輯性不足。
四川師範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廣電系主任謝建華看了今年第11屆兩岸影展到大陸參展的片子,認為台片類型變得更多元,過去以寫實風居多,他說:「以前看每屆台灣參展片,覺得又來了幾部『小侯孝賢』,今年覺得來了五部『小朱延平』(顯然把<小美>排除在外)。」
形散則神聚
他很喜歡<只有大海知道>,所以連看兩遍,他認為是類型電影作者化。<山的那一邊>是魯蛇勵志喜劇,且有在地特色。<寒單>有地方文化和感情,軟硬兼施、張弛有度。<狂徒>人物有性格,有法式幽默喜劇的味道,也達到了國際份兒,讓人驚喜連連。
這是以創意驅動市場,用在地故事、傳奇人物吸引觀眾。<瘋狂電視台>是舞台劇改編,也掌握了諷刺時事的趣味性。
他指出,過去兩岸合拍片常是機械性地想要迎合兩地觀眾,刻意接地氣反都不成功。其實「在地類型化做到極致,兩岸是合而不同,形散神聚,有效地介入彼此,有效地溫度回應。」大陸學者的評論,使得參展的台灣導演黃朝亮(寒單)、王道南(山的那一邊)、崔永徽(只有大海知道)、洪子烜(狂徒)、謝念祖(瘋狂電視台瘋電影),都覺得在對岸獲得知音。
讓彼此呼吸更順暢
大陸學者吳冠平(北京電影學院中國電影文化研究院長)很滿意兩岸的電影交流,像大陸<大象席地而坐>去年獲得金馬獎最佳劇情片,台灣電影<比悲傷更悲傷的故事>在大陸賣了9.5億人民幣。
但是,他很希望彼此交流能存在「呼吸感」,讓一些在本土或許被忽略的作品,在對岸有機會能獲得榮譽、認可、發展,讓從業者信心建立,資源更豐沛,甚至可以有互補的效果,他舉例蔡岳勳的<痞子英雄>到大陸時,當時大陸正需要類型電影,台港影人是與大陸共同創造了這個最大的華語電影市場。
他覺得,兩岸之間的交流近年有點憋氣,尤其是金馬獎頒獎典禮的風暴,希望雙方更多體諒,讓呼吸感更順暢,有助於創意人才的培養。
阿貴培育人才
林添貴除了經營阿榮片廠,還在世新研究所教書,這些年對於培育台灣電影人才頗有貢獻,像<狂徒>導演洪子烜才26歲,是世新畢業的學生,他看了他過去拍的動作短片,覺得很有潛力,就投資他拍長片<狂徒>。
他也投資過<海角七號>,當時魏德聖也從未拍過劇情長片,只拍過一些短片和電視劇,他投資的關鍵都是看中導演說故事的能力,沒有考慮過接地氣的問題。
洪子烜初任導演就有佳績,拿到輔導金又有阿榮片廠做為後盾,已經在籌拍新片,他對大陸市場還很陌生,他認為台灣新導演在獲取相關電影的數據與專業資訊上,明顯比大陸導演不足。
後記:政府宜儘速發揮公權力刻不容緩
我發現這次參與論壇的大陸學者都有備而來,有關市場的數據相當豐富,信手拈來,但是台灣的業者相對很難有相關數據提供研究,光就票房數據這一點,儘管政府立法通過要使其透明化,但至今仍靠人工報票房,一周後才由國家電影中心公佈,而非電腦與售票系統連線而產生的即時性科學化數據。
在大陸,任何人都可以藉由手機APP(例如貓眼、燈塔APP)查到上映影片的即時票房及電影專業資訊。洪子烜導演就反應台灣在這方面資訊的匱乏。
票房資訊應透明
台灣導演及製片一再反應希望政府發揮公權力,讓票房資訊能即時透明,但政府姑息戲院業者,任由他們不放棄因模糊空間擁有的既得利益,壟斷市場機制,而使我們的電影產業機制始終難以走上現代化,兩岸交流會發現大陸市場如此大,票房透明化雖仍難免有弊端,但數據分析對其產業化、現代化有明顯的貢獻。
台灣電影市場不大,要讓人才能夠靠市場滋養而有源源不絕的活力,產業現代化的腳步刻不容緩,政府該拿出魄力來,結合稅務機關,做出全台戲院的電腦連結售票系統,產生即時性票房數據,不但有助產業健全化,也能讓國庫有更大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