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世代降臨 人類如何與AI對決?

醒報編輯部 2018/09/07 11:02 點閱 15496 次

人性的較量

「如果有一天我們造出精巧到可說能思考的機器,要怎麼知道它有這個能耐?」電腦科學先驅艾倫・圖靈為了解答上述問題提出一項實驗:分別讓電腦程式和真人參賽,由評審團透過電腦終端機向他們提問,再分辨哪個是人、哪個是電腦——人工智慧(AI)族群年度盛事「圖靈測驗」(羅布納獎)就是依此創立的。

不論有沒有程式通過圖靈測驗(騙過三成評審),比賽都由得到最高票和最多信心分數的程式獲勝,頒予「最人模人樣電腦獎」;獲得最高票和最多信心分數的人,則會獲頒「最人模人樣人類獎」——換句話說,與其他「人機對決」不同的是,圖靈測驗較量的乃是「人性」。

加快簡訊打字速度很依賴「預測」演算:手機要能猜出你接下來想打什麼字、要能自動更正錯字,要會很多諸如此類的事。能像人一樣穩定預測你想打什麼字的手機,就跟能像人一樣回信給你的程式一樣聰明,因此生活在資訊時代,你我可說經常不知不覺進行著圖靈測驗……

AI世代下人類的反思

這本書從聊天機器人的基本設計和發展談起,從人腦與電腦的競賽切入,帶讀者了解電腦和AI這幾十年的關鍵進展,以及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什麼新認識。

作者認為:與其把過去幾十年看成機器對抗人類的競爭,不如說我們與機器在同一陣線,必須學習與他們共存。而既然我們對電腦的長處已充分了解,那麼更該「重新發現」自己的特色——換句話說,我們該去了解人何以為人。

讀過不少批判AI的書,總是在怨嘆AI可能很危險,抱怨它會搶走人類的工作,哀哀上告它會讓我們變笨或至少變得更不聰明。這本書不一樣,它熱情讚美人類投注於AI領域的努力,點出我們在這方面的成就和這些成就的意義,也珍惜尚不可見的AI未來。

作者確實有道理保持樂觀:人工智慧已讓我們重新評估何謂智慧,已讓我們重新思考何而為人。

雖然科技版面現在全是AI突破、聊天機器人和自動化崛起的新聞,但我認為,在見證這些驚人發展的同時,大多數人的共識仍是:機器與人的互動,還遠遠達不到「個人幫手」的標準。

本書從一個有趣的角度探究原因所在:該怎麼設計能分辨人類和演算法的測驗?如果真有這麼一個測驗,你又該怎麼證明自己是人類?答案既複雜又令人眼睛一亮,不僅就問題本身而言是如此,對我們人類來說也是如此。

機器人的產生

如果有一天我們造出精巧到可說能思考的機器,要怎麼知道它有這個能耐?電腦科學先驅艾倫・圖靈為此提出一項實驗:分別讓電腦程式和真人參賽,由評審團透過電腦終端機向他們提問,再分辨哪個是人、哪個是電腦——這就是今日人工智慧(AI)族群年度盛事「圖靈測驗」(羅布納獎)的由來。

不論有沒有程式通過圖靈測驗(騙過三成評審),比賽都由得到最高票和最多信心分數的程式獲勝,頒予「最人模人樣電腦獎」與獎金;獲得最高票和最多信心分數的人,則會獲頒「最人模人樣人類獎」。為了與世界頂尖的AI程式對決,我得設法釐清人和機器的差異,並且盡力表現人味……

在機器的世界,驗證身份靠的是內容(密碼和PIN等),在人類的世界,靠的則是形式(如聲音、筆跡和說話風格)。「設計機器人不是寫程式,而是寫小說。」程式三度獲得亞軍的程式設計師丹辰科和維索洛夫如是說。

他們強調由單一設計師構思機器人的反應很重要:「得先選好由誰負責勾勒機器人的個性。寫處理流程的知識基礎就像寫書……」講到「寫書」,就不能不談風格和內容孰重,以及如何表現獨到眼光,近來關於翻譯機的辯論多半圍繞這類問題打轉。

幾十年來,翻譯機計畫的目標多半是以語法為基礎去理解語言,不過到了1990年代,運用統計運算的機器翻譯方式異軍突起,讓意義的問題憑空消失。

棋戰對決

20世紀最大的AI戰役發生於1997年5月,由超級電腦深藍對戰西洋棋特級大師加里・卡斯帕洛夫,獲勝的是電腦。這下大家要不認為人類囂張不下去了,就是自我安慰下棋不過是雕蟲小技,但卡斯帕洛夫賽後表示:「這不算。」

他認為深藍也沒贏。在電腦互相對奕時,開局棋譜往往能直接決定勝負,到21世紀初新一代棋士以電腦記譜成風,死背幾千種開局棋譜就可能勝過真正具分析資質的棋士,對此棋王鮑比・費雪驚駭地說:「對弈雙方真正開始思考的時間越來越後面。」許多世界級棋士都服膺「棋譜稱不上人」,據說連深藍首席工程師許峰雄也講過,他想「真正下一場世界棋賽,而不是在家裡寫開局作業」。

「人」模「人」樣的生活

我在離家五千哩的旅館醒來,浴室沒有蓮蓬頭,我只好十五年來第一次泡澡。早餐頗為老派:幾個看來有點嚇人的烤番茄,一勺焗豆,兩片對半切好的土司排在小鐵架上,平平整整地像一列書。吃完後我一腳踏進略帶鹹味的空氣,信步晃到海邊走走。

我的母語是這個國家發明的,不過路邊的標語我多半看得霧煞煞。就拿「LET AGREED」來說好了,字體大得唯恐天下不知,乍看之下好像很威風,可是我完全不知道那是什麼意思。

我停下腳步呆望大海,在腦子裡翻來覆去思索那個標語的意思。我平常就對語言問題很感興趣,對文化差異也相當好奇,但今天,我得認真運用這份嗜好做件大事:接下來兩個鐘頭,我會在電腦前面嚴陣以待,用即時通訊軟體跟幾個陌生人聊天,每一個各聊五分鐘。
傳輸線另一頭是評審團,包括一位心理學家、一位語言學家,以及一名英國大眾科技節目主持人,而我得透過這些對話達成的任務,絕對是我這輩子最詭異的目標之一——說服他們我是個人。幸運的是,我的確是個人;不幸的是,我不見得能讓他們相信我是人。

仿人腦的製作過程

人工智慧(AI)族群每年都會舉辦這個領域最吸睛、也最受爭議的比賽——圖靈測驗。這個測驗以英國數學家艾倫・圖靈(Alan Turing)為名,他是電腦科學的開創者之一。1950年時,他嘗試回答這領域裡最早的問題:機器會思考嗎?換個方式說:我們可不可能造出一台夠複雜的電腦,精巧到能說它能思考、有腦袋,甚至有意識?此外,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現這種機器,我們怎麼知道它有這個能耐?

圖靈不打算從純理論層次探討這個問題,相反地,他提出一項實驗:分別讓電腦程式和真人擔任參賽者,再由評審團透過電腦終端機向他們提問,在問答中分辨哪個是人,哪個是電腦。

對談內容不拘,可以小聊幾句,可以問具體事實(例如「螞蟻有幾隻腳?」、「巴黎在哪個國家?」),也可以聊名人八卦或嚴肅的哲學問題——總之,只要是人與人之間會出現的話題,評審團全都能問。據圖靈預測:到2000年時,電腦就能在閒聊五分鐘後騙過三成的評審。若能達成這項目標,「我們就能大聲說機器能夠思考,不必擔心受到質疑。」

雖然圖靈的預言尚未實現,但已近在咫尺:在2008年於英國瑞丁(Reading)舉行的比賽中,電腦程式僅以一票之差落敗。換句話說,2009年在布萊頓(Brighton)的比賽很可能是關鍵之役。

我正是為此來到英國。我要和其他三名人類參賽者一起,與世界頂尖的AI程式正面對決(或者該說鍵盤對決?)。每一回合,我和其他參賽者都會和一個AI程式配對競爭,爭相說服一位評審我們才是貨真價實的人類。

評審會和其中一個「選手」聊五分鐘,然後再和另一個聊五分鐘,接著有十分鐘思考哪個應該是真人。除了投票認定孰真孰假之外,評審也會以分數表明對自己的判斷有多大信心,如此一來就更不必擔心分不出高下。

機器人的測驗

不論有沒有程式「通過圖靈測驗」(亦即騙過三成評審),比賽都由得到最高票和最多信心分數的程式獲勝,並頒發「最人模人樣電腦獎」(Most Human Computer)。研究團隊奮力爭取的就是這份榮譽(當然也有獎金),主辦單位和觀眾最關注的也是這個獎獎落誰家。但除此之外,這個比賽也挺幽默地準備了另一個獎給參賽人:獲得最高票和最多信心分數的人,可以贏得「最人模人樣人類獎」(Most Human Human)。

1994年,這個獎由《連線》(Wired)雜誌專欄作家查理・普萊特(Charles Platt)奪下,他也是最早的獲獎者之一。他是怎麼脫穎而出的呢?他說訣竅是表現得「情緒化一點、暴躁一點、惹人嫌一點」——我簡直不敢相信我的耳朵,這未免太搞笑也太悽慘了吧?不過,我被這樣一激反而開始思考:我們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更像人呢?——而且不只在這個測驗設定的條件之中,也在日常生活之內?

重塑自我意識的人類

圖靈測驗比賽的正式名稱叫羅布納獎(Loebner Prize),出錢出力的舉辦者是個既有趣又有點怪的人:塑膠製可捲可攜迪斯可舞池地板大亨休・羅布納(Hugh Loebner)。有人問過他為什麼願意投入時間和金錢籌劃比賽?

他說最大的原因是懶:在羅布納先生的夢想烏托邦裡,失業率顯然是百分之百,所有需要人付出精力的事情統統外包,全丟給智慧型機器處理就夠了。我得說:這樣的未來對我實在沒吸引力。對於AI普及的世界該是什麼樣貌,我的想法和羅布納不同,我想參加圖靈測驗的原因也不一樣。

但無論如何,我們顯然都很在意的關鍵問題是:電腦或如何重塑我們的自我意識?這個過程又會帶來何種結果?

我完全不曉得該怎麼報名參賽,所以我直搗黃龍——試著向休・羅布納本人問問。我一下子就找到他的網頁 ,匆匆一掃發現簡直是大雜燴:有關於伸縮欄柱的資訊,有性工作倡議活動,有爆料奧林匹克獎牌成分不純,喔,對了,還有以他為名的那個獎的資訊——以及他的電郵地址。

他回信要我去找薩里大學(University of Surrey)教授菲利浦・傑克森(Philip Jackson),今年是由他負責統籌羅布納獎的幕後工作。2009年的比賽將由Interspeech語言與通信科學會議主辦,預計在布萊頓舉行。

我用Skype跟傑克森教授講上了話。這傢伙年輕、聰明又滿腔熱血,一看就是那種爆肝當進補的學術界新人。這種態度加上他那迷死人的英國腔(例如把「skeletal」說得跟「a beetle」成韻),我馬上就喜歡上這個人。

他問了些我的事,我說我是非虛構寫作者,報導領域以科學和哲學為主,我尤其關注科學和哲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交集,還有我對圖靈測驗和「最人模人樣人類獎」非常感興趣。我覺得人和機器對決聽起來很酷,頗有幾分「人類榮辱就在我肩上」的英雄氣概,就像加里・卡斯帕洛夫(Garry Kasparov)對戰深藍(Deep Blue),還有益智節目之王肯・詹金斯(Ken Jennings)對戰IBM電腦「華生」(Watson)。我也忍不住想起《魔鬼終結者》和《駭客任務》的幾個場景——人類與AI之戰多有血性、又多可歌可泣啊!(只不過機關槍在圖靈測驗裡顯然毫無用武之地)。

所以2008的比賽結果簡直讓我捶心肝:一票,就差那麼一票,機器就能通過圖靈測驗了!我霎時想到2009可能就是它們侵門踏戶的關鍵時刻,正要頓足長嘆,內心深處卻傳來堅毅淡然的聲音:只要有我在,它們想都甭想。

人性較量:我們憑什麼勝過人工智慧?
作者: 布萊恩‧克里斯汀
出版社:行路
出版日期:2018/05/09